摘要:当我10年后再看那个人的时候,发现他努力了那么久,却依然跟牛马一样奔波,忙忙碌碌,营营役役,从他身上看不到几分精英范了。
“我不想在无聊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我很忙的,没有那么多闲工夫。”
多年前我听到有人这么说话的时候觉得很精英范,作为人中的精英,当然是时间宝贵,不能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不该做的事不做,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正确的事情上,也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这个世界又会变得怎么样?
当我10年后再看那个人的时候,发现他努力了那么久,却依然跟牛马一样奔波,忙忙碌碌,营营役役,从他身上看不到几分精英范了。
是他变了,还是我变了?或者说,大家都变了?
你为什么害怕“无用”?一味地追求“有用”的人,浪费时间更多
这是世俗观念对人的影响。我们害怕“无用”,就像害怕被人视为“不聪明”,所以哪怕很愚昧的人也会摆出很聪明的样子,装成是一个很有用很值钱的人。
其实很笨的人未必能够吃多少亏,而不聪明却喜欢自作聪明的人,吃亏总是又多又大。
装聪明是因为怕人瞧不起,装作很忙也是为了证明有用。太多人一辈子都是活在了别人的眼里和嘴里。
他们有个简单的道理想不明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是什么样终究是什么样,这是做不了假的。既然如此,你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实告诉我,那些一直是追求“有用”的人,不仅是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人生。
有用,意思就是有好处,有利可图。
对很多人来说,写诗是没有用的,玩游戏是没有用的,发呆、无聊、闲散、赏花、听雨……都是无用的。
我一个长辈就是这样,在她眼里,天底下唯有“能吃、能赚钱”才是有用,其他事都是假的,不值得当真。跟她一样想法的人很多,在他们眼里一切人和事都有个价格高低。
说到底就是唯利是图,功利主义,赚钱就是能人,当官就是牛人,出名就是神人,所谓成功就是有了名利权,对自己和别人有用,因此“嫌贫爱富”就说得通了。
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人之常情而已。但还有一些就不好分辨了,比如有些人自诩人中龙凤,与众不同,天天想着做大事,他们认为自己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看不上那些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的闲人,他们觉得那都是平庸之辈,是在浪费生命。
可笑的是,他们吃了很多苦头,付出很多努力之后,貌似也没有成为“人上人”啊。
想高人一等的人,总是活得那么卑微,不能得偿所愿。
困在功利陷阱中的人,容易紧张和焦虑,反而难以成功。
他们用力太猛了。
什么都要多,说得多,做得多,想得多,结果却是赚钱少,幸福少,快乐少。
聪明人总是喜欢耍心眼,觉得自己很聪明,会分析人和事,知道如何趋利避害,明白什么人对自己有用,什么人对自己没用。
所以他们永远是在做所谓的筛选,如果周围的人跟他们不一致,他们就会觉得对方“不聪明”,不如自己会算计。事实上,他们还是遵循了弱肉强食的丛林逻辑。我用很多年观察和见证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
大概是到了45岁左右,他们基本都颓废了,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报复性享乐,而且还觉得自己是“活明白了”。
再也看不到他们年轻时候那么旺盛的企图心,他们四处结交有用的人脉关系,想方设法要做什么事业,后来却又都是无用功,竹篮打水一场空。
高手都是玩出来的,要懂得“无用之用”。
你不妨参考乔布斯的那个思想假设,如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会选择做什么事?不对,我认为应该是当成最后一个月或一年比较合理。
这样就有了余地,可以好好思量和打算,见什么人,做什么事,要给自己创造什么记忆,画一个什么样的句号。
到了这样的局面之后,心境就不一样了,原来貌似无用的事也很有意思。我们看小孩子玩游戏很开心,他们就不用考虑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而是跟着自己的心走。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返璞归真,老方说真正的高手一定是玩出来的,高手在成为高手之前会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努力,但之后他就知道光靠努力远远不够,思想上的觉悟和提升才是关键。但怎么提升呢?就是玩儿。
孔子也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也是强调快乐的。对普通人来说,乐往往是从俗中来,而且家人、朋友、爱好等生命中重要的存在都是“无用”的,也不应该以值不值钱来衡量。否则人也就被物化了,人为物役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阔,且徜徉。
我的经验就是很累的时候需要做一些无聊的事才能放松下来。在跟一些强调效率和效益的职场精英打交道的时候,我经常是感到不舒服,为什么非要搞个KPI出来呢?
赚到100后再赚1000万,然后不断给后面加“0”,什么时候算是尽头?你后面“0”越多就是越聪明越成功吗,不见得吧。
爱因斯坦就不是非常有钱的人,但谁比他聪明?还有历史上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他们哪个是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的?这个世界上太多人把欲望包装成了志向,把贪婪当成了上进,把算计想成了聪明,在自己骗自己方面,他们非常擅长。
多少聪明人都是在伪装成努力的空转,他们非常介意跟“无用的人”聊天,不想在“无用的事”上浪费时间,这样做让他们有种“不划算、亏了”的感觉。老方说他们就是不明白“无用之用”其实是生命的冗余,磨刀不误砍柴工,保持一定比例的“无用功”,允许偶然、随机和不确定性的发生,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无中生有,“有用”正是从“无用”之中产生的。
所以如果你不能超越眼前和功利的局限,那就会遭到规律的报复,到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我在回顾过去的时候,会想到自己80%的时间是浪费了,但我认为如果时光倒流,恐怕依然还是这样,毕竟如果没有那些浪费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投入产出比是公司的逻辑,而不是人生的法则。认识自己,做自己,让自己舒服,合乎天性自然,才能长久。
与诸君共勉。如有所启发,请分享给有缘人。
来源:香袭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