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死的?正史和野史怎么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21:37 2

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三国人物长廊中,诸葛亮无疑是最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他不仅以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智慧闻名于世,更以其温文儒雅的气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世的无限敬仰。历代王侯将相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纷纷效仿他的行为,几乎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曾对诸葛亮加封号、建庙宇

在浩瀚如烟的三国人物长廊中,诸葛亮无疑是最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他不仅以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智慧闻名于世,更以其温文儒雅的气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世的无限敬仰。历代王侯将相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纷纷效仿他的行为,几乎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曾对诸葛亮加封号、建庙宇,以示崇敬。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获得历代君王的追崇与尊敬,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严于律己、公正严明等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体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们普遍感叹诸葛亮英年早逝,他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正值壮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去世原因较为复杂,既有积劳成疾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据说魏延踢翻了诸葛亮用来续命的七星灯,导致诸葛亮续命失败。然而,在正史上,诸葛亮的去世原因却十分简单,那就是积劳成疾。实际上,诸葛亮去世的原因,与他自身的身份背景、为人处世以及性格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出身名门,交际广泛**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在当地诸葛氏是官宦名门望族。他的父亲诸葛珪曾担任泰山郡的郡丞,其先祖在西汉汉元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良好的出身背景为诸葛亮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从小诸葛家的人就认定诸葛亮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诸葛亮的童年却充满了不幸,他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但遭受丧亲之痛的诸葛亮并没有沉沦下去,反而变得更加勤奋刻苦。他的叔父诸葛玄也认为诸葛亮日后必成大器,因此更加倾心培养他。

董卓进京之后,祸乱朝廷,一时间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诸葛玄带着年幼的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前往相对安定和平的荆州生活。可以说,诸葛亮的大部分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荆州度过的。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备能够“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出山辅佐,是得益于徐庶、司马徽等人的推荐。实际上,当时荆州地区聚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他们可以被称为“荆州士人集团”。这些人对于诸葛亮也是十分推崇的,因此,除了徐庶、司马徽之外,当时比较有名的石韬、孟建、庞德公、崔州平等人都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

自诸葛亮16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后,他便和弟弟诸葛均在隆中隐居。虽然说是隐居,但诸葛亮却十分活跃,经常和荆州当地的文人往来,这些人觉得这个年纪不大的年轻人不简单,纷纷乐意和他交朋友,经常和他一起高谈阔论,一时间诸葛亮的名气就传播开来了。

当地有个望族叫黄承彦,听说了诸葛亮的事迹后,便找到诸葛亮,希望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史载黄承彦的原话是:“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而才堪相配。”从黄承彦的话中可以得知,他的确有个女儿,只是长得比较丑,黄头发皮肤黑黑的,但是很有才华,甚至可以和诸葛亮媲美。当时人们都觉得诸葛亮会拒绝这门亲事,但是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这充分彰显了诸葛亮不以貌取人,只看重才华的优秀品质。

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之后,诸葛亮的人际关系更进一步了,这是因为黄承彦和当时荆州最高的执政长官刘表是连襟,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岳母,也就是黄承彦的妻子,和刘备的妻子蔡氏是亲姐妹。

有了这层关系之后,诸葛亮更是如鱼得水,时间不长,整个荆州官场没有不认识诸葛亮的,诸葛亮也进一步扩大了人际交往圈,为他将来和刘备之间的“隆中对策”奠定了基础,正所谓“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二、出将入相,鞠躬尽瘁**

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就正式加入了刘备的阵营。随着诸葛亮的加入,刘备集团开始走上坡路,甚至可以说,诸葛亮的加入改变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走向。

在诸葛亮加入之前,刘备的事业发展可谓是四处碰壁,四处奔走,经常寄人篱下。但诸葛亮加入之后,仿佛就是拨云见日,瞬间找到了发展方向。

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致力于促成孙刘联盟,为之后赤壁之战能打败强大的曹操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迅速帮助刘备确立了发展目标,那就是拿下荆州南部四郡,为此时没有地盘的刘备创建了稳固的根据地,可以说诸葛亮是刘备的福星。

接下来的事情,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了,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了西川、汉中等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襄樊之战中关羽兵败身死,导致了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要讨伐孙吴。后来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积攒多年的家底一战就败光了,刘备本人也饮恨而终。

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去世之前,曾把诸葛亮招到榻前,把蜀汉的未来和自己年幼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

接受了刘备的托孤,就意味着蜀汉的重担就承在了诸葛亮的肩膀上。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让刘备失望,他做事事无巨细,凡事必躬亲。

刘备去世不久,蜀汉南部的一些蛮族就妄图摆脱蜀汉的统治,联合起来造反了,于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平定了这些反叛的少数民族,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平定了南蛮反叛之后,诸葛亮开始迅速稳定国内局势,着手准备开始针对北方曹魏政权的北伐。在蜀汉内部,诸葛亮的核心思想是“公平公正公开”,诸葛亮能在那个年代有这种思想可以说是相当不简单的。

由于诸葛亮的凡事必躬亲,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过问,使得蜀汉政权比曹魏、孙吴政权更加稳固,更加得民心。但正是因为这样,导致诸葛亮积劳成疾,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病死在了蜀军第六次北伐曹魏的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资治通鉴》记载:“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司马懿听说连责罚将士二十杖这种小事都要亲自主持,而且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于是告诉身边的人说,这样下去诸葛亮身体肯定会吃不消,活不了多久了。

这就是正史上诸葛亮的死因,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死因就耐人寻味了。

**三、续命失败,魏延背锅**

在《三国演义》里,公元234年,蜀汉的第六次北伐中,蜀汉军队一直和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相持不下,一时间陷入了僵局。这让诸葛亮急坏了,因为蜀汉的后勤补给困难,粮草不易供给,前五次北伐没能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后勤问题。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探子来报说,此时东吴配合蜀汉针对曹魏的军事行动也失败了。听闻这个消息的诸葛亮几乎气晕了过去。晚间诸葛亮夜观星象,见自己将星黯淡,知道自己已命不久矣,但是诸葛亮也有破解的方法,那就是摆下七星灯,向上天续命。

《三国演义》原文中写道:“孔明曰:‘吾习此术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帐外,吾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如灯不灭,吾寿则增一纪矣;如主灯灭,吾必然死也。一应闲杂人等,休教放入。’”一纪就是十二年,意思就是如果续命成功了,诸葛亮还能再活十二年。在诸葛亮心里,只要自己能活着,终有一天蜀汉能够打败曹魏。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等到第七天的时候,魏延突然冒失地从营帐外面闯了进来,或许他不知道诸葛亮摆七星灯续命的事情,一脚把诸葛亮的七星灯给踢翻了,导致了诸葛亮续命失败了,魏延也因此成为了“杀害”诸葛亮的“凶手”。

诸葛亮身边的姜维愤怒不已,甚至想拔剑杀掉魏延,可诸葛亮拦住了,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

很多人认为是魏延故意为之,其实不然。诸葛亮自己心里清楚,点灯续命本身就是“逆天而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等到魏延冒失地闯进来踢翻了七星灯,诸葛亮瞬间明白了“天意难违”这个道理,于是阻止了魏延的报复行动。

其实魏延自己心里也苦,作为蜀汉的大将,诸葛亮的生活作风习惯他必然清楚。点灯续命之前,诸葛亮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魏延心知肚明,他明白诸葛亮命不久矣,不会因为什么七星灯就能成功续命的。

而且作为一个武将,有突发情况一定要让上级汇报,这是军队的纪律。能让魏延闯帐的事情肯定是紧急军情,魏延做的也无可厚非。魏延自己心知肚明,如果因为踢到了七星灯就杀掉自己,那只能算自己是个“背锅侠”了。

一旁的姜维也是聪明人,他断然明白魏延心中所想,也就看破不说破,在诸葛亮死后,努力地稳定了蜀汉的军心。

**结语:**

尽管正史和演义都说诸葛亮是因病去世,但是后世还是很多人都怪是魏延故意所导致,以至于今天仍旧争论不休。但是《三国演义》终究是本小说,不是正史,作为读者,我们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可以了。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死是令人惋惜的,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引发了后世无数的纪念与缅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高尚的道德楷模,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