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很多品牌在0到1阶段起盘很快,但一旦突破初始增长后,就陷入瓶颈,迟迟无法迈向更大规模?甚至不得不一次次重来,从头再做0到1?关键就在于,品牌往往依赖单点优势,长板够长,但短板过短,缺乏系统化建设和体系化效率支撑。只有落地完整的品牌体系化建设,打通全链路效
为什么很多品牌在0到1阶段起盘很快,但一旦突破初始增长后,就陷入瓶颈,迟迟无法迈向更大规模?甚至不得不一次次重来,从头再做0到1?关键就在于,品牌往往依赖单点优势,长板够长,但短板过短,缺乏系统化建设和体系化效率支撑。只有落地完整的品牌体系化建设,打通全链路效率,才能真正突破增长瓶颈。
关于如何从0到1梳理品牌心智策略?如何从0打造强势品牌资产?如何体系化梳理品牌一整套从头到尾SOP系统工作步骤?将会在5月场HBG私教课《品牌资产与品牌系统化建设》(杭州场)中进行系统解答,同场走入校友企业尔木萄游学,立即发送【私教】关键给可可(HBG_keke)锁定名额。
单点局部优势,撑不起来持续增长
过往有非常多的创始人其实都具备单点局部的优势,比如说都很擅长做营销、流量、渠道、小红书内容等等。但是这些单点的优势,让我们的生意能起盘从0到1。
但一旦跨越过从0到1之后,你会发现哪哪都有短板,哪哪都是存在弱点的,你就会发现单点局部的优势不足以支撑我们接下来的增长。而且更残酷的真相是在于,我们的单点优势,往往会成为我们下个阶段增长的一个巨大的阻碍。
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作为创始人也会被路径依赖,也会因为过往自己擅长什么,就总是看到任何的问题,都希望用自己擅长的那个角度去解决。比如我们有创始人特别擅长产品开发,当他遇到任何的生意问题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都是再开发一个新产品,所以他用产品开发他所擅长的单点优势,尝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是巴菲特合伙人芒格所讲的,手里拿锤子的人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一个钉子,它只需要锤一斧子就解决问题了。
但显然不是,因为品牌本来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越来越多的创始人已经知道这一点了,只是苦于大家确实是在创业从0到1的这个阶段,非常之擅长某一个单点优势,甚至跨越过从0到1,进入到从1到10,从10到100,很多传统的企业可能增长已经到了四五十个亿,还是依靠自己单点的渠道优势做到现在,还没有搭建起来品牌体系化。
所以品牌体系化还是从2025年各个行业、各个创始人都非常关注的第一大的这个关键词。
之前有一位创始人和合伙人咨询HBG院长麦青老师:自己具备极强的流量能力,又具备极强的内容能力,还有个大明星KOL资源,但为什么生意增长到一定阶段还就是增长不上去了?到底竞争的壁垒是什么?这两位创始人,其中一位是这个运营出身的,渠道出身的,所以他特别恐慌竞争,所以当时就一直在问:“到底品牌的终极壁垒是什么?什么东西是不怕竞争对手的?”
要小心。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千万不能太单点、太局部,因为任何的单点局部都容易被竞争对手1:1模仿抄袭。
品牌增长到最后,真的不是一个单点,它是一个体系化、系统性的大工程,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做着做着可能就做不下去了,他曾经非常擅长这个单点,但是为什么他做不下去呢?因为体系化的效率不够。
不同的行业在品牌体系化的这个认知上面的差异挺大的。比如说在卷王赛道化妆品赛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传统行业,还有很多制造业工厂,还不知道品牌是什么,更不要提品牌体系化了。
日光之下无新事,这个世界的一大真相在于,人与人、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距,并非体现于钱财利权,而是在信息权上。企业和企业、行业和行业之间的信息权差异极大,许多人正因没有此信息权,不掌握相关信息,所以不知前方有坑,会重复踩坑,甚至可能踩两遍,即便踩进去了,也不知那是坑。
总之,要重视品牌体系化,这是未来各个企业竞争PK的一个核心的壁垒。
谁提早搭建品牌体系化效率,谁才能突破0~1
未来品牌之间竞争的,绝对不是某一个单点突破或者局部效率,而是谁能更早地搭建起来品牌的体系化效率,谁才不怕竞争、才能更快突破从0到1。
因为只有品牌体系化效率才是真真正正的品牌终极壁垒。竞争对手能够抄袭你的局部能力,但抄袭不了你的品牌体系化能力。
为什么宝洁可口可乐欧莱雅等全球基业常青的企业,并不怕某些新锐品牌抄袭自己的局部能力,或者挖走自己的个体优秀人才?为什么照搬宝洁的某一个局部工作板块没有用?为什么挖一个宝洁高管在企业当中很难用好?为什么照搬某个流程体系没有用?
这些都是因为——只知局部,不知系统。
当下跨境品牌在局部能力上,已经具备出色的能力,比如产品力、渗透力,但在品牌体系化能力板块上,还都在补课的过程当中。很多已经生意销售非常大的头型集团,虽然身体已经长成了庞然大物,但内部体系化的能力还偏弱,导致某位个体英雄离职、或者某个局部板块能力跟不上时代,就很容易生意下滑。
而唯有建构起品牌体系化的效率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壁垒,才不会害怕某一个个体英雄离职、或者某个局部板块跟不上。品牌体系化效率,能够让品牌真正的穿越周期、且能在品牌跑偏的时候,让品牌有自我纠偏的机制。
最重要的,局部能力所产生的单点效率、和体系化所能产生的结构性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量级,要一步步搭建和完善内部的体系化,争取要提升体系化效率,而不要和别人来仅仅竞争某一个局部板块的单一效率。
品牌系统化建设促进系统性效率
企业有两种效率机制,对企业的增长起到两种作用:
一种是局部效率,比如某些品牌,特别擅长内容营销,但不擅长渠道运营等其他板块;又有些品牌特别擅长销售,但不擅长产品。
创业一开始都是先从局部效率开始的,从自己最擅长的长板开始入手。但一旦跨越过从0~1之后就会发现,局部效率拯救不了自己的品牌持续增长,很快又会缩回去。然后又得从0~1,从头做一遍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从局部效率入手,到达界值之后又缩回去。
另外一种是系统效率,是指品牌可能没有特别突出的局部效率,但就是有相对四平八稳的系统性综合性的效率。比如你会看到很多头部品牌在产品、营销、内容、渠道、红利等等层面上的各自每个板块,都有强劲的新锐品牌作为竞争对手,新品牌往往在某些局部效率上远大于头部品牌,但为什么头部品牌依然还是能保持市场份额的优势?这就是因为系统性效率的原因。
系统性效率不追求某一个局部效率的100%完美,而是追求各个板块四平八稳正常专业的发展,并能有条不紊的配合协作,系统性效率并不追求单一板块工作的完美,也不追求板块与板块之间完美协作,甚至企业当中有很多摸鱼情况,以及很多局部工作板块上的错误决策和矛盾摩擦,但瑕不掩瑜,不会影响整个品牌的系统效率。
当下时代因为专业派的创始人越来越多,每个创始人在局部效率上都已经有自己的擅长之处,但创始人与创始人之间,品牌与品牌之间最大的区别和差异化就是在品牌的系统化建设上面,只有品牌的系统化建设是促进系统性效率的。
一旦建构起一定的系统性效率,让品牌跨越从1到10甚至从10到100的成熟阶段,往往品牌就不太会再倚重于某一个局部板块,或者仅依赖于某个个体英雄,只要体系的作用还在,只要还尚有系统性效率,就还能继续增长。
缺乏系统性效率的品牌,往往做到从0~1就再上不去了,就会卡在一个卡点上面,一旦生意规模上不去增长,无法持续,可能就会缩回去,又要从头做从0~1了。
品牌系统化建设该如何落地
越是专业的品牌时代,越要去重回品牌本质,越是要注重品牌系统化的建设和管理。
专业派创始人越来越多,也都知道流量和渠道不稳定,还是要回归到最核心的用户身上,谁能给用户创造价值,谁能洞察用户需求,谁能发自肺腑的尊重用户,谁才能真正建构起在用户心智当中的壁垒——也就是品牌。
品牌视角和用户视角是宝洁可乐这些全球化大企业,早在百年当中,就已经践行了品牌系统化建设的基本工作,所以才能夯实品牌基础、历经百年而不倒。
品牌系统化建设不是营销广告,不是品牌升级重塑,而是系统化的落地一系列内部工作——从市场洞察到用户洞察、从品牌资产体系搭建、到产品策略、内容策略、价格体系,再到大单品上市节奏、营销渗透、渠道渗透、组织架构、动作节奏、预算财务等等从头到尾、从0到1的系统化品牌经营的全过程。
所以,品牌系统化建设的梳理,并不花钱,需要的是脑子,是体系化思维认知,是底层逻辑。
回归品牌系统化建设,至少包括4层次工作:
1.底层逻辑认知的统一
2.落地板块工作的拆解
3.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
4.形成适合自己的SOP体系
来源:韵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