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 |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067-1070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9 04:03 3

摘要: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广、危害巨大,呈现出显著的巨灾特征。在此背景下,这篇研究提出并设计了疫情巨灾保险,并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定量测算,为我国设立疫情巨灾保险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067场

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朱晓谦(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讲座主题:

疫情巨灾保险的机制设计和有效性分析

主持老师:

贾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陈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冯润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魏丽教授

讲座内容: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广、危害巨大,呈现出显著的巨灾特征。在此背景下,这篇研究提出并设计了疫情巨灾保险,并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定量测算,为我国设立疫情巨灾保险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章首先针对疫情导致中小企业大面积营业中断的突出问题,从保障对象、运作模式、赔付机制和产品定价四个方面对疫情巨灾保险进行了机制设计。接着,文章估算疫情对中小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并用模型捕捉疫情损失的“厚尾性”特征。最后,文章测算了疫情巨灾保险基金规模,并构建了赔付比例指标,以研究其对不同严重程度疫情巨灾的赔付能力。同时,文章还对费率、投保率和政府补贴比例三个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探讨了这些参数对疫情巨灾保险基金规模和赔付比例的影响。

结果显示,疫情巨灾保险基金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应对一般和严重疫情的规模;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巨灾保险对极端疫情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损失补偿作用。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我国设立疫情巨灾保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068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李万新(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

讲座主题:

构建循证式环境治理:技术、社会学习和合作生产

主持老师:

邢剑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李万新指出,循证式环境治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亟需强化。环境治理涉及多个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激励形成有效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极为重要。她以个人贡献是否可度量作为横轴,以价值观的多元程度为纵轴,对应了市场、政府及官僚和宗族三种有效治理环境的组织形式。环境治理中存在非常经典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合约风险。循证式的环境治理提供了衡量代理人的努力和产出的有效方法,为委托人能实施有力的奖惩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基于对国际循证式环境治理历程的梳理,李万新以行动者和过程的多元化程度作为横轴,以治理结果或影响的不确定性为纵轴,将环境治理的情形分为了四类,包括低多元性和低不确定性的“诊断型”、高多元性和低不确定性的“影响和讨价还价型”、低多元性和高不确定性的“学习型”,以及高多元性和高不确定性的“社会化和学习型”。她强调了社会学习机制的重要性,并基于国际碳减排的经验,探讨了公民科学在收集信息方面的应用。最后,李万新着重强调了通过新兴技术创新支撑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设备、传感器、AI等技术都在为精细化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环境治理赋能。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069场

经院-全健院

“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郭汝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讲座主题:

Trade, Domestic Violence, and Childlessness(贸易、家庭暴力与终身未育)

主持老师:

施新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秦雪征教授、石菊长聘副教授、王耀璟长聘副教授、袁野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吕蓓妮助理教授、崔知涵助理教授、杨佳楠助理教授、蒋少翔助理研究员

讲座内容:

郭汝飞联合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学者,发布了最新研究《出口放缓与亲密伴侣暴力》。研究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率从25%骤降至不足5%,与此同时,尽管亲密伴侣暴力(IPV)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中国仍有相当比例女性遭受家庭暴力。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三分之一女性曾经历IPV,而中国的情况虽趋缓却依然严峻,2010至2020年间,涉及肢体暴力的离婚纠纷案件中,97%为男性对女性施暴。

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两大机制解释出口放缓与家庭暴力的关联。一方面,出口下滑导致女性工资降幅大于男性,削弱其在家庭谈判中的地位,增加受暴风险;另一方面,男性可能通过暴力手段将育儿责任转移给女性,形成“工具性暴力”。团队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10万余起IPV案件数据,结合海关出口数据构建经济冲击工具变量,发现出口每减少一个标准差(人均472美元),IPV发生率将上升26.2%,且在重男轻女观念较强、性别歧视严重的地区效应更显著。

郭汝飞强调,出口冲击对女性经济地位的负面影响是核心诱因。研究显示,出口放缓使女性工资降低、育儿负担加重,同时婚姻率下降、生育率上升,进一步加剧家庭内部权力失衡。该研究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社会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通过多项稳健性检验。

此外,郭汝飞还分享了中国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无子女率的研究成果。研究指出,中国加入WTO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显著降低了女性无子女比例,尤其在城市及高教育群体中效果突出。团队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及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发现,进口关税每降低1个百分点,无子女率平均下降3.9%。这一现象突破了传统“低生育率伴随高无子女率”的困境,为理解中国生育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创新性地提出“生育价值效应”为核心机制:贸易自由化推高技能溢价,促使家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从而提升生育价值。例如,关税降低使高技能劳动力收入增长,带动家庭将教育资源向“精养”倾斜。与此相反,“机会成本效应”(即工资下降减少生育成本)未获数据支持。团队通过事件研究法、工具变量及多重稳健性检验,验证了生育价值效应的主导作用,并发现该效应在东部发达地区及高教育女性中尤为显著。

郭汝飞强调,政策制定需关注贸易开放对家庭生育决策的长期影响。研究显示,降低关税不仅促进经济增长,还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缓解低生育挑战。团队呼吁加强公共教育支持、优化职业培训体系,以放大贸易自由化的社会效益。该成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070场

宏观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薛涧坡(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

讲座主题: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 and Fiscal Puzzles(攀比与财政难题)

主持老师:

韩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李博长聘副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长聘副教授、余昌华长聘副教授、李明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薛涧坡分享的文章建立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以及与私人决策相关的社会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做出了两项贡献。首先,文章提出了三个有关政府意外支出增加产生影响的规律:一是私人消费往往会上升;二是价格和通货膨胀往往会下降;三是这些数量和价格的反应不太可能是由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驱动的。其次,文章借鉴“攀比心理”(KUJ)的概念构建并估计了一个允许家庭决策中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构模型来解释这些规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4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103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7场活动,2024年举办了218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闻听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