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接触牲畜要警惕 防控布病别忘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9 08:01 2

摘要: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气温日渐回暖,食物资源增多,许多动物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春季进入其繁殖期。这也导致养殖人员协助牲畜分娩、处理分泌物的机会增多,同时也增加了人体接触病畜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严重危害人群的身体健康。所以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关于布鲁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气温日渐回暖,食物资源增多,许多动物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春季进入其繁殖期。这也导致养殖人员协助牲畜分娩、处理分泌物的机会增多,同时也增加了人体接触病畜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严重危害人群的身体健康。所以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关于布鲁氏菌病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呢?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感染羊、牛、猪等家畜,人体通过接触布病病畜或其分泌物、制品(生肉、生奶)感染,人与人之间很少导致布病传播。

人体感染布病一般1~4周后出现症状。布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酸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感冒或是风湿病。若早期未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可能引起脊柱炎、脑脊髓膜炎或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1.直接接触:在饲养、屠宰、接羔、挤奶等过程中接触病畜血液、分泌物。

2.消化道传播: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生奶或奶制品。

3.呼吸道传播:吸入被病菌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如养殖场通风不良导致吸入带菌气溶胶)。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其中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一)针对从事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等与牲畜及其制品有接触的职业人群:

1.职业防护。接触牲畜及其制品、处理流产胎羊及其分泌物时,应注意个人卫生,禁止吸烟、吃零食,合理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胶靴、工作服等,防止吸入含菌粉尘;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分泌物,若皮肤出现划伤、破损,应及时冲洗消毒并包扎伤口;工作结束后,先用消毒水清洗双手,在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对使用过的防护用品也应进行清洗消毒,工作场地及时进行清扫消毒。

2.养殖管理。建立动物养殖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和保存养殖、免疫、检疫、诊疗、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管理信息,详细记录个体养殖信息,实施可追溯管理;定期对牲畜完成疫苗接种,对于出售和引进的牲畜应进行隔离检疫,防止引入病畜;保持场内雨水沟通畅,无淤积物堵塞,及时清理粪污等异物;圈舍定期更换草垫,及时更换饮水;发现病畜,应立即向本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村级防疫员报告,及时对病畜进行扑杀和深埋;对阳性动物污染的牛羊舍、挤奶厅或产房等区域每天进行至少2次严格消毒。

3.员工健康监测。农牧民、兽医、实验人员及大型养殖单位应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开展布病血清学检测;出现疑似布病症状或布病实验室检测为阳性的人员,应立即停工就医,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院。

(二)针对普通人群:

1.注意食品安全。避免购买无检疫标识的肉、奶及其制品;不喝生奶,必须煮沸后饮用;不吃未煮熟的肉及其制品,涮火锅、烤肉需确保全熟,刀具、砧板做到生熟分开;均衡膳食、合理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2.做好个人防护。接触牛羊等牲畜时,应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接触后应清洗双手;家中养殖牲畜应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消毒,避免粪便杂草堆积,并保证环境通风干燥。

若接触牲畜后出现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并告知医生牲畜接触史,防止因延误治疗而转为慢性期布病。

来源:年年有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