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为何唯荀子成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08:45 2

摘要:有观点认为主要是荀子接受了赵文化的影响。但是,有人认为荀子十五岁离开邯郸到齐国去,十五岁的孩子接受不了多少赵文化影响。《史记》记载荀子五十岁离开邯郸到齐国去,所以荀子与邯郸和赵文化不会有什么关系。

为何唯荀子成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刘志轩

(一)

荀子,赵国人,先秦时期伟大思想家。荀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战国时代学者众多,为什么唯有荀子成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有观点认为主要是荀子接受了赵文化的影响。但是,有人认为荀子十五岁离开邯郸到齐国去,十五岁的孩子接受不了多少赵文化影响。《史记》记载荀子五十岁离开邯郸到齐国去,所以荀子与邯郸和赵文化不会有什么关系。

但是,如果荀子五十岁离开邯郸,荀子被楚国令尹春申君邀请到楚国做县令,年纪就应该是八十岁,荀子在兰陵做县令十八年,被罢官的时候就近百岁,这不符合生活常理。所以笔者在应作家出版社撰写《天道——荀子传》一书的时候,确认荀子十五岁离开邯郸。

可是十五岁的孩子会接受赵文化什么影响呢?

这要从赵武灵王说起。过去我们讲赵武灵王的最大功绩是“胡服骑射”。现在看来,我们对赵武灵王的价值认识很不够,赵武灵王的功绩不仅仅是训练出中国第一支骑兵,打败了胡人,更为重要的是,赵武灵王打破了春秋以来华夏民族“华夷”之分的思维定势。

在赵武灵王时代之前,华夏民族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民族,而周围的少数民族都是野蛮人,称他们为夷蛮。赵武灵王打破这种歧视周围夷蛮民族的思维,带头学习胡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赵国,引领了华夏文化与夷蛮文化长期分裂状态向华夷融合的中华大文化转变。赵武灵王打破思维定势的思想方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方法,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创新。赵武灵王打破思维定势的思想引领了荀子用打破思维定势的思想方法,综合诸子百家创建新儒学。

(二)

赵武灵王打破思维定势的思想方法和荀子融通诸子百家的儒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依然是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如果我们在“为什么唯荀子成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的问题上能够统一认识,并将这个思想推向学界,将会带来什么?

首先,改写中华大文化成因的历史。秦汉之前,主导国家的是华夏文化,具体位置是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和陕西省南部的一块狭小地区。秦汉大一统,几乎把而今的中华大地全部涵盖进来,地域广袤,文化多元。中华大文化的形成是从赵武灵王打破华夷相分的旧思维开始的,是赵武灵王引领了秦汉中华大文化的诞生。

其次,改写荀子与赵文化关系的历史。原来认为荀子与赵文化没有关系,应该改为荀子与赵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荀子思想是赵文化抚育成长的一棵参天大树。

赵武灵王究竟给予了荀子什么?

荀子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大约为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颁发“胡服令”(《史记·赵世家》)。这年荀子大约四岁,荀子还是个娃娃。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从颁发胡服令到成功,历时十年之久。经过短短的十年,武灵王唤起国人的强国意志,赵国由一个夷蛮胡人与小小的中山国也敢屡屡进犯、欺凌的弱邦,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它灭中山,“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九原(《史记·赵世家》)。这十年,是惊心动魄的十年,是飞速变革的十年,是改变赵国命运的十年。聪明早慧有“秀才”的荀子,进入“十五而有志于学”的年龄。

荀子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赵国的这场撼动人心的巨大变革。在少年荀子的心灵里打下了难以忘怀的烙印,播下了赵文化的种子,倾注了赵文化的精髓。

第一,赵武灵王鼓舞荀子少年立志。少年时代,是成长的年代、立志的年代。赵武灵王亲至胡人边境探讨赵国之所以经常挨打受欺的原因,决策“胡服骑射”改革,成为荀子人生的榜样。荀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不惧千里行程,毅然决然走进齐国稷下学宫。他要为华夏百姓五百年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寻找和谐太平之路。

第二,赵武灵王给了荀子打破思维定势的思想方法。荀子走进稷下学宫如同进入一个学派林立的百花园。当时最受欢迎的是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和杨朱学派。然而,荀子在百花园中并没有眼花缭乱,赵文化是他认知世界的根基。

在荀子面前摆着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诸侯分裂的华夏乱世如何拯救;另一方面,已经衰微到无人问津的儒学如何拯救。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赵文化精神给了他思考与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赵武灵王打破思维定势,将对手的长项拿将过来,用以强盛自己,解决赵国危难。荀子也循此道,打破思维定势,把墨家、道家、法家、杨朱等学派的优长拿将过来,融进儒学,改变儒学脱离实际的弊端,开辟出儒学进入社会实践的新思维,建立起有别于孔孟的新的致治致善之道。

李学勤先生把赵武灵王开启的赵文化概括为“开放、进取、包容”六个字(赵聪慧主编《赵文化论丛·序》,河北人民出版社)。邯郸学者又补充“担当”二字。翻开荀子的著述《荀子》,三十二篇文章,篇篇渗透着赵文化精神。

(三)

赵武灵王是如何影响着荀子的思想和行为的。

首先,赵武灵王的开放精神让荀子将儒学封闭的门户打开,创立开放的儒学。

赵武灵王说“便国不必法古”。如果把荀子的儒学与孔孟儒学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孔孟的儒学是封闭的保守的,而荀子的儒学则是开放的、放眼世界的。

其一,荀子的儒学对内开放。孔子是儒学的缔造者。但荀子不学究式地对孔子的经典照本宣科,而是有继承有发展。他敢于突破孔子旧有的理念,创建自己的新理念。孔孟教授学生的方法是“述而不作”。所以,孔子仅仅留下学生记录的《论语》,没有孔子的文章。荀子不但讲经典,还把自己对儒学对社会的新认知写成文章,让学生阅读,在社会上流传。孔孟有门户之见,他们的学生只能跟他们学习,不能够背叛老师。而荀子没有门户之见,荀子是儒家,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孟子主张“人性善”,主张加强内心的修养,最后达到“内圣”的境界。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荀子讲修身,用“化性起伪”,用礼义和法度约束自己,改恶从善,走向圣人境界。

其二,荀子的儒学向社会开放。荀子不把儒学关在书斋里,他让儒学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他研究现实,针对如何让分裂的中华走向一统,如何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等现实问题,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他写的《礼论》《王制》《富国》《王霸》《强国》《儒效》《君道》《臣道》等篇目,是他针对强国治世提出的政治主张。他写的《性恶》《劝学》《不苟》《修身》《荣辱》等篇目,是他对人性改恶从善提出的治学修身主张。他写的《天论》《解蔽》《非相》等篇目,则是针对世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迷茫与无知开启的智慧之光。

其三,荀子的儒学还向其他学派开放。荀子与其他学派之间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汉代刘向说荀子曾经求师于虞卿(刘向《别录》),虞卿是个游说之士。现代学者研究,荀子的老师还可能是齐国的淳于髡(见蔡德贵著《试论荀子和淳于髡的师承关系》《齐鲁学刊》1985年01期),淳于髡是个“学无所主”的人。有人说荀子的老师应该是宋钘(郭志坤《荀学论稿·荀子的师承关系》),宋钘属于宋尹学派。这些人是不是荀子的老师,没有定论,但至少这些人对荀子的思想影响很深,可以看出荀子对各个学派思想的开放态度。荀子探求学问,不拘一格,兴趣广泛,博采众长。

第二,赵文化的进取精神使得荀子具有积极的认知社会和人生的态度。

赵武灵王认为,“制国有常,利民为本”;“礼者,所以便事也”;“事异而礼易”。在荀子的致治致善理论里,面对战国时代复杂难解的社会问题,没有丝毫的消极和遁世,有的是积极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荀子不猥琐,不屈从,既讲知天又讲“用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做天的奴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和使用天的规律为人服务,这是何等的气魄!

在对人的认识上,荀子既揭示了“人之性恶”,同时又提出“化性起伪”。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可以“化”。“化”是什么?“化”就是变化、提高、进取。荀子呼唤的是一个“化性”的进取世界,而不是一个“守善”的不思进取世界。他希望人通过学习,通过老师的教诲、礼法的约束,能够逐步地改变恶的本性,完善品德,人人都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贤。所以,他精心写下《劝学》,讲学习的重要,学习的方法,学习之终身性。在对社会的认识上,荀子为了实现社会和谐,设计出“隆礼重法”的治世理论,这更是一种积极的进取国策。他希望通过“礼”的实施,建设差异和谐的社会结构,用“不平则平”的办法逐步地走向理想的社会“大同”。

第三,赵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荀子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赵武灵王以其宏大的胆略,摈弃华夏民族妄自尊大的保守意识,将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优势融合,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突显出赵文化的包容精神。荀子将这种精神融化进他的学术思想。在百家争鸣的复杂环境中,他独立思考,尖锐地批判百家学说之短,又虚心地汲取百家学说之长,灵活地将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农家、名家思想融汇进自己的学说。对于天的认识上,儒家讲“天命”,墨家讲“天志”,老庄讲“自然”。荀子批判、选择、综合、吸收,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在治世理论上,荀子将原来儒家的礼义治国,和法家的依法治国,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治世理论。在经济思想上,荀子将墨家“衣粗食恶”的单纯“节用”主张,和他的“以政裕民”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开源节流”的经济发展观。

第四,赵文化的担当精神,使得荀子勇敢地担当起拯救儒学于衰微、探求改变五百年乱世的和谐太平之路。

赵武灵王因“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欲继襄主之迹”,“序往古之勋”(《史记》《赵世家》),坚定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荀子深受鼓舞,十五岁徒步千里,走进齐国稷下学宫,研讨治世学问。终于成就了夙愿,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总之,赵武灵王打破思维定势的思想方法,开放、进取、担当、包容的文化精神抚育了荀子,把赵文化的精神融入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化学的理论之中,形成一个集百家学说之大成的思想高峰,成为中国和世界思想库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没有赵武灵王就没有荀子的人生追求,没有赵文化就没有荀子儒学。

(作者系邯郸市文旅局一级编剧,荀学学者,出版《荀子传》《天道荀子传》、电视小说《荀子长歌》、论文集《荀子之道》及《荀子儒学三字经》等)

照片由巩玉强 范文平 周绍宗 摄

来源:邯郸V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