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漳州漳浦县诒安堡的古戏台上,“提线木偶”在闽南语唱腔中灵动起舞,169万网友通过抖音直播间共享这场盛宴。主播@阿梅(丰归木偶戏)以一场木偶戏主题“村晚”,完成了传统非遗与现代传播的精彩对话。这场由“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扶持计划发起的文化实践,不仅让濒临
福建漳州漳浦县诒安堡的古戏台上,“提线木偶”在闽南语唱腔中灵动起舞,169万网友通过抖音直播间共享这场盛宴。主播@阿梅(丰归木偶戏)以一场木偶戏主题“村晚”,完成了传统非遗与现代传播的精彩对话。这场由“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扶持计划发起的文化实践,不仅让濒临失传的提线木偶戏焕发光彩,更勾勒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图景。
从“无人问津”到“百万围观”
在直播间的热闹背后,是阿梅长达二十年的坚守。作为师傅的最后一个徒弟,她曾经历“当地无人看、无人演、无人学”的困境。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源于对木偶戏的热爱,更源于“如果我也放弃,这门手艺就真的没人演了”的信念。
转机出现在2021年的抖音直播间。当阿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启首次直播,5000多人的实时观看量让她看到了希望。如今100多万粉丝、成立三个剧团、年演出三百场的成绩,印证了新媒体对传播的赋能。
2025年春节前夕,阿梅报名参加了“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计划。该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和抖音直播联合发起,邀请全国才艺主播在家乡举办“村晚”并线上直播。在该计划带动下,过去一年已有来自全国超4700名主播在抖音进行了约3万场“村晚”直播。#我要办村晚 等“村晚”相关话题内容在抖音平台累计播放量破8亿次。阿梅的故事正是这股热潮中的典型缩影——当提线木偶的丝线与互联网的“数据线”交织,古老的技艺突破地域限制,在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与直播的实时互动中,找到了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新语言。
这种转变不仅是传播渠道的拓展,更是文化生态的丰富。过去依赖节庆活动的木偶戏,如今在直播间获得常态化展示空间;曾经单一的线下演出,演变为融合观众打赏、流量扶持、文旅引流的多元模式。
直播赋能乡村:从“文化输出”到“价值反哺”
阿梅的“村晚”直播,本质上是一场双向的价值赋能。一方面,她通过精选《拜寿》《浪子拜观音》等传统剧目,将提线木偶的细腻技艺——如老虎木偶的动态操控、木偶表情与唱腔的配合——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让观众领略“源于汉、兴于唐”的闽南木偶戏魅力。直播间里“木偶像真人一样”的惊叹,正是传统技艺通过现代媒介实现“破圈”的生动注脚。
另一方面,直播带来的流量反哺乡村发展。阿梅坦言,希望“通过村晚把漳浦县推给更多人知道”,这种朴素的愿望背后,是直播经济对乡村文旅的带动效应。当网友通过直播间看到诒安堡的古建筑群、听到闽南语童谣《爱拼才会赢》,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为乡村注入“被看见”的机遇。正如抖音直播负责人所言,“主播办村晚既是文化大餐,也是乡村发展的连接器”。
阿梅的师傅看到徒弟通过直播让木偶戏重获关注时的欣慰,印证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良性互动。当年轻人发现传统技艺能带来体面的收入与社会认可,当村民看到家乡文化被网友点赞,这种 “文化反哺” 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
“村晚”作为文化载体:丰富乡村精神生活
“我要办村晚” 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场直播演出,更在于其对乡村文化生态的丰富。阿梅的村晚舞台上,既有从业数十年的老师傅,也有剧团的年轻演员,老中青三代同台演绎,本身就是传承的活态展示。这种“接地气”的文化表达——在古村落里搭台、用方言演唱、融入本土民俗——让“村晚”成为村民参与感极强的文化盛宴。
“村晚”直播正在丰富乡村精神生活的维度。主播们发起的“村晚”,为村民提供了展示才艺、凝聚情感的平台。阿梅的“村晚”持续 90 分钟,从木偶戏到闽南语合唱,从传统选段到创新编排,既有文化传承的严肃性,也有节庆活动的娱乐性,满足了多元文化需求。
此外“村晚”的“线上+线下”模式创造了文化传播的叠加效应。线下,村民在古戏台下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线上,网友通过弹幕、打赏参与互动,形成 “云端共庆” 的新年俗。当河北网友为闽南木偶戏点赞,这种跨地域的文化连接,正在拉近彼此的距离。
来源:仗剑东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