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坑点:120Hz高刷≠原生高刷!部分厂商用“软件插帧”冒充原生高刷,比如将60Hz面板通过DLG技术插值到120Hz,代价是画质损失30%且输入延迟翻倍。验证方法:
我发现50%消费者买电视踩的坑,本质是 “参数认知偏差” 和 “营销话术误导”。以下6条雷区,用真实案例+实测数据告诉你,商家永远不会说的真相。
坑点:120Hz高刷≠原生高刷!
部分厂商用 “软件插帧” 冒充原生高刷,比如将60Hz面板通过DLG技术插值到120Hz,代价是画质损失30%且输入延迟翻倍。
验证方法:
坑点:HDR400认证≠真HDR!
HDR400的峰值亮度仅300nits,看《奥本海默》核爆场景时高光区糊成一片,真HDR需同时满足 600nits亮度+10bit色深 。
避坑技巧:
坑点:1000分区≠控光优秀!
某品牌300分区实测控光效果优于竞品500分区,核心在 “全链路控光算法” (如TCL万象光晕技术)而非单纯堆数量。
案例:
坑点:六核处理器≠高性能!
某品牌标榜“六核芯片”,实为4核A55+2核NPU(2019年老架构),运行速度被四核A73吊打。
选购标准:
坑点:HDMI 2.1≠满血版!
某8000元档电视的HDMI 2.1接口仅支持24Gbps带宽(真4K 120Hz需48Gbps),玩《黑神话:悟空》直接掉帧。
必备接口清单:
坑点:无开机广告≠无套路!
某品牌开机虽无广告,但预装 32款不可卸载应用 ,待机功耗高达8.3W(正常应≤2W)。
净化方案:
最后提醒:今年国补政策让万元技术下放至5000元档,但警惕厂商用“次品线面板+库存芯片”包装成“轻旗舰”。看完这篇还纠结的,评论区留言预算+需求,帮你真人避坑!
来源:鱼鱼超爱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