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9月,法国蒙蒂尼亚克的四个少年在寻找走失的狗时,无意间钻进了一个被树根撕裂的地洞。当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岩壁时,神秘的一幕令他们震惊——野牛奔腾,骏马飞驰,神秘符号在岩壁上仿佛从远古沉睡中苏醒。
1940年9月,法国蒙蒂尼亚克的四个少年在寻找走失的狗时,无意间钻进了一个被树根撕裂的地洞。当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岩壁时,神秘的一幕令他们震惊——野牛奔腾,骏马飞驰,神秘符号在岩壁上仿佛从远古沉睡中苏醒。
拉斯科洞穴公牛壁画厅全貌。
这就是拉斯科洞穴,隐藏了约1.7万年的艺术圣殿。拉斯科岩洞的艺术家展现了极高的技艺与灵活多变的创造力,即使毕加索见了恐怕也会为之叹息。
“看见”系列丛书再添新作!以“拉斯科岩洞”为线索,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
为了应对岩壁的高低起伏,艺术家们时而贴近壁面、时而调整角度作业,灵活应对不同地形。拉斯科艺术家并不拘泥于单一技法,而是灵活运用吹涂、刷涂、手指涂抹、雕刻等多种方式,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
黑色母牛壁画,黑色母牛的头部是用画笔完成的,或许是因为它位置太高,用嘴巴吹涂够不着,皮章涂色的视觉冲击力又不够大。
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中几乎找不到明显的失误或修改,表明创作过程高度成熟与精准。虽然少数地方如黑领母牛背部和巨大红母牛胸前有调整痕迹,但总体上,艺术家很少事先绘制完整草图。仅有极少数案例,如第五头大公牛的基准点标记,显示出他们在绘制超大壁画时依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备工作。
具体如轴室右侧的“中国马”,艺术家巧妙利用岩壁的自然凸起定位,逐步采用吹涂、画笔和色块分割等复合技法,细致完成整个形象。同样,在“背靠背的野牛”中,艺术家预留了颜料中间的空白位置,甚至通过人工打磨使岩壁更加适合上色,体现了创作的精密规划。
背靠背的野牛。
拉斯科岩洞的艺术家不仅在技法上出色,更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感知与视觉创作的超前意识。他们巧妙利用岩壁的起伏,把天然地形当作画面的构成元素,将岩壁的凸凹变成想象中的地平线或绘画空间。
似乎正在吼叫的雄鹿,岩石的凸起表现出它即将折起的前蹄。
这种对岩壁的利用并非偶然,而是有意识地呼应了人类天然的“幻想性视错觉”——大脑会自动将模糊形状识别为具体形象。史前艺术家们正是敏锐地捕捉了岩壁上的自然轮廓,把动物的头部、身体等元素融入其中,仿佛以图像的双关语加强了作品的生动感。
更为先进的是,他们掌握了早期透视和视觉校正的技法。比如圆形大厅第四头大公牛的前腿,被故意拉长了至少30%,以纠正视觉上因墙面平坦而产生的缩短;黑领母牛则根据不同观看角度调整了比例,从下方正常,从上方则呈现极度拉伸。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精准地控制了观者的视觉体验。
从左到右:第四头大公牛,它的侧面画着一只黑鹿和一匹三色马,还有一只黑熊藏在它腹部褶皱里。紧随其后的是第五头大公牛,它的蹄子被一头红色的母牛覆盖了,母牛似乎在跟随它的小牛。
拉斯科岩洞并不是艺术的起点,也不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但正是在这个狭窄而宏伟的洞穴中,艺术首次以真正的主动性出现,开辟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类精神空间。
拉斯科之所以如此引发共鸣,部分原因在于它激发了无数阐释和幻想。史前学家虽然努力用科学方法研究它,但不得不承认,拉斯科已超越专业领域,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象征,每个人都有权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从右到左:第二匹和第三匹“中国马”。
从某种角度看,拉斯科并非为了传达崇高理念,而可能只是为某个群体在某段时间进行的空间装饰,承载了日常而非盛大的活动,正如今天的仪式也未必时时充满神圣感。洞穴洁白的墙面与艺术表现巧妙结合,使它即使在没有任何辅助光线的条件下,也能直击观者的视觉感官。
拉斯科洞穴。洞穴地形图,配有各部分主要的岩画形象。
拉斯科或许满足了人类对神话和起源的期待,被不断地书写、演绎和误解,它的故事还会不断被讲述下去。真正的拉斯科在哪里?或许答案简单而深刻:拉斯科,只是一座被古人类装饰过的洞穴。
你之前了解过“拉斯科岩洞”绘画吗
你怎么看待和评价这些艺术作品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这本
解码"史前卢浮宫"的好书
一本探索人类文明与艺术源头的图文书
公号粉丝限时限量专享
“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End-
观点资料来源:《看见最早的绘画》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看见最早的绘画,走近人类文明的源头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