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退场了!斯凯奇94亿“卖身”3G资本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09:44 1

摘要:5月5日,美国鞋业巨头斯凯奇(SKECHERS)宣布接受巴西3G资本94亿美元收购,正式从纽交所退市。没有发布会,没有高管泪洒现场,甚至没有激起华尔街的巨浪——但这场“退场”,却让无数中国消费者心头一颤。

5月5日,美国鞋业巨头斯凯奇(SKECHERS)宣布接受巴西3G资本94亿美元收购,正式从纽交所退市。没有发布会,没有高管泪洒现场,甚至没有激起华尔街的巨浪——但这场“退场”,却让无数中国消费者心头一颤。

曾几何时,斯凯奇的“熊猫鞋”是中国年轻人鞋柜的“社交货币”,它的“美国足力健”称号让广场舞大妈们排队抢购。而如今,这个在中国深耕15年、年销售额超200亿的品牌,却因一场关税风暴,选择了“私有化求生”。

“退市不是失败,而是断臂求生。” 一位业内人士感叹。但这背后,藏着全球化企业的集体焦虑,也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残酷竞争。


​关税“绞杀”下的生存游戏

斯凯奇的困境,始于一场持续数年的“关税围剿”。

一双鞋的“涨价生死线”: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斯凯奇一款原价1100元的运动鞋,终端售价飙升至1700元。消费者用脚投票,2025年一季度,斯凯奇中国销售额暴跌16%。供应链的致命伤:斯凯奇60%的产能依赖亚洲(中国占40%),关税叠加物流波动,让这个“性价比之王”的利润空间被撕碎。2024年,其毛利率从52.5%跌至52%,净利润下滑2%。巨头的联合求救: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等76家品牌联名致信白宫,称关税政策是“生存威胁”。但白宫的回应,是一纸更严苛的“对等关税”威胁。

“我们像被架在火上烤。” 斯凯奇CEO罗伯特·格林伯格坦言。最终,他们选择以94亿美元“卖身”3G资本——这家擅长“成本手术刀”的私募巨头,曾用裁员、关厂让汉堡王起死回生。


​中国市场的“双面夹击”

斯凯奇的退市,暴露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国潮崛起的“降维打击”:安踏、李宁用“国潮叙事”抢走年轻人,鸿星尔克靠“野性消费”逆袭。斯凯奇的“舒适性价比”标签,在民族品牌的情感共鸣前显得苍白。下沉市场的“围城困局”:一边是拼多多上39元的国产小白鞋热卖,一边是斯凯奇“超级大店”单店成本超千万的尴尬。其江苏太仓物流中心虽已投产,但面对本土品牌的“闪电战”,效率优势正在被稀释。

“我们不是输给产品,而是输给时代。” 一位斯凯奇经销商说。


​退市的“后手棋”:斯凯奇能翻盘吗?

3G资本的入局,给斯凯奇留下了悬念:

供应链大迁移:未来3年,越南、印尼工厂将承接中国40%的产能,但东南亚的劳工成本、产业链短板仍是隐患。中国市场的“二次创业”:斯凯奇计划将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渠道占比提升至50%,并推出“家庭式门店”,试图用亲子场景打动中国家长。资本的“双刃剑”:3G资本曾将百威英博的行政开支砍掉15%,但斯凯奇的“舒适科技”研发投入(年超2亿美元)是否会缩水?

“退市是止血,但重生需要更锋利的刀。” 一位投资人评价。


​巨头的背影,给中国品牌的启示

斯凯奇的退场,给中国企业家敲响三记警钟:

供应链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地缘政治下,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可能成为致命伤。“性价比”不是护城河:当国潮品牌用文化认同击穿价格战,低价策略终将失效。资本的“自由”与“枷锁”: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压力,可能让企业错失转型良机。

正如斯凯奇官网那句声明:“退市不会影响中国门店运营。”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当巨头转身,谁能填补它留下的空白?

斯凯奇的退市,是一场全球化企业的“压力测试”,也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成人礼”。当关税风暴席卷而来,没有品牌能独善其身。但危机中,往往藏着新生的种子——或许下一个“斯凯奇”,正从中国某个小镇的车间里诞生。

来源:晨起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