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亨良的“散打”式讲座极具特色。在遂宁市安居区图书馆开展的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中,在梧桐路小学的课堂上,他摒弃传统的讲稿与照本宣科模式,以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将汉字知识巧妙融入其中。他邀请高低不一的男女同学上台,通过展示不同姿势,让同学们直观理解“比”“北”等汉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传播的领域,易亨良以独特的“散打”方式脱颖而出,展现出非凡的成效与影响力。
易亨良的“散打”式讲座极具特色。在遂宁市安居区图书馆开展的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中,在梧桐路小学的课堂上,他摒弃传统的讲稿与照本宣科模式,以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将汉字知识巧妙融入其中。他邀请高低不一的男女同学上台,通过展示不同姿势,让同学们直观理解“比”“北”等汉字最初的形象来源;引导同学们体验发“妈妈”“爸爸”等不同称呼以及“前”“后”“多”“少”等字时口腔形状、舌头位置和气量的差异,从而感受汉字发音蕴含的文化深意 。这种随手拈来、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原本晦涩的汉字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还能深刻记住这些知识,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
在文化名人进校园的“凤凰讲堂”活动里,易亨良紧扣活动地点“凤凰路小学”,从凤凰与梧桐的关系切入,自然过渡到安居区的“凤凰文化”“梧桐文化”,进而深入讲解“安居”二字的本意、安居区的历史文化和建制沿革。他充分利用现场情境,将知识串联起来,使同学们迅速沉浸其中,听得“入神”。这种紧密结合实际的讲述方式,让文化知识不再遥远抽象,而是与同学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增强了同学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易亨良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教学。他将安居区的名山大川、各乡镇以及寺庙和景区的名字,以“顶针”法设计成游戏。在课堂上,他讲出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让同学们重复,然后接着继续讲述,带领同学们在游戏中“游览”安居区。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同学们兴趣十足,纷纷举手参与,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家乡地理文化的了解。
不仅在校园教育中成效显著,易亨良在面向普通群众的文化传播上也成绩斐然。几年前,他在安居区的安溪书院,以散打评书的形式为当地村民授课。他带上打评书的醒木、方巾、折扇等道具,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书院的作用、历史、发展状况以及安居区教育状况等内容娓娓道来,引得听众捧腹大笑。在欢乐的氛围中,文化知识得以有效传播,他成功地与听众形成共鸣,让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提升了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易亨良在文化传播与教育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1963年出生于安居区拦江镇,有着丰富多样的职业经历,先后从事文秘、行政、新闻记者等多种工作,还创办了多个讲述遂宁历史文化的电视方言栏目,自编自导自演幽默方言短剧走红网络。此外,他长期从事地方志编修、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相声、小品、评书等曲艺形式的编导演方面也颇有建树,多次在重要活动中展现才艺,还受邀到高校和中学讲课。这些经历使他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运用到“散打”式的文化传播与教育活动中。
易亨良的“散打”,不仅仅是一种授课或表演方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他通过独特的方式,让汉字这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更生动、更易被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诠释了中国文化历经沧桑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他的努力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群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以实际行动搭建起了文化传承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在“散打”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无疑为文化传播与教育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易亨良简介】
1963出生于安居区拦江镇,艺名“阿亨”,遂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文秘、行政、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等。创办电视方言栏目《教育新“视”界》《遂宁龙门阵》《阿亨散打》专门讲述遂宁历史文化,自编自导自演并主持拍摄系列幽默方言短剧《李扯火》走红网络,人称“李扯火”,多次被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主流媒体作题报道。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地方志编修、文史资料收集与整理,被聘为遂宁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张献忠研究会特聘理事。长期从事相声、小品、评书等曲艺形式的编导演,多次被邀为遂宁春晚讲评书,担任四川省第一届网络春晚曲艺总导演;长期担任遂宁文旅大讲堂主讲嘉宾,受邀到四川师范大学及遂宁中学校等处讲课。(刘德君)
来源:四川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