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砥砺行——兴县聚力打造“特色农业强县、新型工业大县、红色旅游名县”综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9 10:45 2

摘要:暮春时节,兴县大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田间地头,到处是春耕备耕的忙碌场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里机械轰鸣;园区厂房,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拔地而起,智能生产线昼夜不息;县城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游人如织,革命故事与生态风光相映生辉。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热土,正以“特色农业强

立夏的兴县万物并秀生机勃发

兴县氧化铝生产车间

中国农科院兴县罗峪口基地里试种的鲜食冷季豆喜获丰收

兴县小米成为响亮的产业品牌

河北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刘玉英展示康宁农业园区的羊肚菌

从“红”起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兴县的“红色文旅牌”持续打响,并逐渐形成全域文旅、全民文旅、全景文旅的新格局

暮春时节,兴县大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田间地头,到处是春耕备耕的忙碌场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里机械轰鸣;园区厂房,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拔地而起,智能生产线昼夜不息;县城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游人如织,革命故事与生态风光相映生辉。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热土,正以“特色农业强县、新型工业大县、红色旅游名县”为战略支点,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赛道上破浪前行。

“杂粮之乡”

招牌熠熠生辉

“三晋名县、杂粮之乡”,不仅是兴县的响亮名片,更是这片黄土高原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真实写照。作为国家杂粮核心优势产区,兴县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厚重的农耕传统和不断叠加的政策优势,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杂粮为根、设施为基、品牌为引,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的振兴之路。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2024年,兴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强化技术服务,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4万亩以上,总产量超2亿斤,同比增长1.19%。在优化种植结构方面,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至5.86万亩,产量达1327.76万斤,同比大幅增长43.43%。主粮稳、豆类扩、结构优,不仅为保障本地口粮供给夯实基础,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围绕提升种粮效益,兴县积极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高家村镇,黄河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全程托管服务,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合同,有效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2024年村民赵喜成一家种植的73亩谷子实现收入13万元。“我们在政府200余万元农业产业资金扶持下,完成加工厂升级,新建小米、粥粉等生产线,收购加工更多的精品杂粮,下一步还将推进股份制改造,谋求上市哩。”黄河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理王旭邦兴奋地说。

作为农业大县,兴县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挂在心上、扛在肩上,在保障主粮安全的基础上,兴县大力发展优势杂粮种植,不断擦亮“兴县杂粮·中国好粮”这张金字招牌。依托与中国农科院的长期合作,兴县已建成杂粮种业试验示范基地5000亩、绿色有机杂粮基地20万亩,构建起以“科研平台+产业园区+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同时,晋绥杂粮博物馆、杂粮文化产业园、杂粮特色小镇等项目正稳步推进,为杂粮产业注入丰富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在夯实产量基础的同时,兴县将目光投向更具附加值的杂粮产业链延伸与品牌打造。过去的2024年,兴县新建杂粮种业试验示范基地200亩、新品种适应性基地1.8万亩,持续推进“晋谷21”“中谷19”等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创建山西全省杂粮种业试验示范基地。

在设施农业领域,兴县不断以现代化蔬菜产业园区为切入口,提升“菜篮子”供给能力,推动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2024年兴县新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座,为广大蔬菜种植农户发放优质种苗400万株,发展绿色大田蔬菜3000亩。还制定了《闲置设施农业盘活方案》,建立“月调度、季通报”机制,着力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蔬菜稳产保供提供了坚实支撑。

围绕促进农户增收,兴县立足都市型农业发展思路,围绕“农业大县、文旅强县”的目标,以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培育种植大户、打造采摘园区、推进项目建设等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高质高效方向迈进。在罗峪口镇,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完成温室大棚升级改造,种植户在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引进高产优质鲜食冷季豆新品种,逐步带动兴县设施蔬菜产业从“试点”走向“成势”。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产业”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契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振兴路径。

在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兴县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另一重点板块,持续推进养殖模式革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东会乡嘉恒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已实现量身配餐、自动控温、智能清粪、全程监控等功能,肉羊存栏达5万只、年出栏3万只,年产值突破700万元。康宁镇苇子沟引进大象集团,建设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形成年存栏3万头、出栏10万头的规模,并推进“基地+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发展路径。

在重点农业项目带动下,兴县畜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生猪存栏11.3万头、出栏17万头,肉牛存栏2.3万头、出栏0.18万头,肉羊存栏20万只、出栏4万只,蛋鸡存栏42万羽、产蛋2361.44吨。畜牧业的稳定增长不仅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肉蛋供给,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益,兴县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条延伸,向绿色、生态、特色方向持续发力。去年,兴县全县新建食用菌基地,投放菌棒400万棒,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此外,实施人工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人工种草6万亩、草原改良2万亩,推动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

在生态基础之上,注重品牌赋能,持续释放特色农业价值。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兴县制定并实施《农业品牌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5个,打造出“山花烂漫”“晋兴红”“晋绥黄河湾”等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建设1万亩全国性杂粮种子基地,构建起“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也拓展了市场渠道。兴县累计开展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4次,参加各类展销会6次,推动本地农特产品“走出去”。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白永军说:“‘兴县杂粮宴·健康中国宴’逐步成型,已开发出120道标准菜系,我们正在着手建立总部基地、中央厨房、旗舰店和连锁店推广体系,全力推动杂粮产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转化升级。”

多维发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逐浪潮中,兴县以战略眼光重构发展坐标系——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构建以农业为根基、工业为支柱、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通过“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深挖特色农业资源潜力,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超前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传统动能与新动能协同发力的立体化产业生态。这种“农业筑基、工业强体、创新赋能”的三维发展模式,正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书写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夯实传统产业根基,激活发展“压舱石”。兴县依托丰富的铝土矿、煤炭资源,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铝镁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亿江铝业、安徽稳卓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精炼、铝材深加工全产业链协同。通过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目标打造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形成辐射周边的产业生态圈。

——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固贤煤矿、中煤三矿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智能化改造,提升开采效率与安全水平;同步建设华电锦兴2×35万千瓦发电项目,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强能源产业综合竞争力。

布局新兴产业赛道,培育增长“新引擎”。兴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聚焦能源革命与低碳转型,构建多元产业矩阵。

——清洁能源开发提速。煤层气规模化利用:临兴区块煤层气开发项目加速推进,力争年产达16亿立方米,助力能源结构优化。

氢能产业链延伸:泽丰达提氦制氢二期项目投产,通过提纯技术提升氢气纯度,拓展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绿电与循环经济并进。绿电产业园新增装机容量400兆瓦,加速风光储一体化布局;臣功固废项目一期达效,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打造循环经济示范样板。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拓展发展“新空间”。兴县以交通与科技为突破口,布局未来产业载体。

——通用机场项目启动。同步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对接航天九院、中国特飞所等科研机构,谋划“飞越兴县”“飞越黄河”低空经济项目,探索通航旅游、应急救援等新业态。

——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通过智能化改造与产学研合作,推动铝镁、煤炭等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夯基”与“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从“单一资源依赖”向“多元产业协同”跨越,兴县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升级”三维联动,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铝镁新材料、氢能、低空经济等产业迈向高端化,为山西省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兴县样板’。”兴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文壮表示。

红色文旅 赋能兴县蝶变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创新地目标定位,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加大红色文旅向外宣传推介力度,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持续高质量打好‘红色文旅’牌。”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说。

近年来,兴县以产业体系完善为支撑,聚焦“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双核目标,通过“山水文”深度融合,构建起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壮大红色文旅产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兴县产业转型的目标方向,也是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关注的重点工作。履职兴县以来,乔云多次深入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等重点开发景点调研、主持召开全县宣传文旅事业高质量座谈会邀请文旅产业资深专家,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殚精竭虑、把脉定向……

成绩属于过去,奋进正当其时。围绕打好打赢“红色文旅”牌,一幅以文旅融合驱动县域经济跃升的生动图景徐徐铺陈,正在落实落地……

——在空间布局上,以“两山三河”为骨架,打造全域生态廊道。

兴县依托自然禀赋,以黑茶山、南山“两山”生态修复与保护为核心,推动生态旅游项目落地。同时,以黄河、蔚汾河、岚漪河“三河”为脉络,串联沿岸古村落、红色遗址等资源,形成“一河一景一故事”的风景带。例如,黄河沿岸开发湿地观鸟、非遗体验等项目,蔚汾河沿线布局红色教育基地,岚漪河则侧重田园休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有机串联。

——文化赋能:深挖“三种文化”,构建精神内核。

兴县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系统性挖掘三大文化体系。碧村龙山文化:以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载体,打造考古研学基地,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晋绥根据地文化:依托吕梁山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建设红色教育场馆,开发“重走长征路”等主题线路。本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剪纸、民歌等非遗项目,通过节庆活动、文创产品活化利用,增强文化认同感。

——产品创新:主题线路+核心场景,激活多元消费。

为满足游客需求,兴县推出三大主题线路:沿黄风情观光线,整合黄河奇石馆、碛口古镇等景点,突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视觉体验;蔚汾河红色教育线,串联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红色地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黑茶山康养体验线,开发森林徒步、森林疗养等项目,打造“洗肺”型生态旅游产品。

同时,重点建设“红色一条街”“美食一条街”“蔚汾公园”等场景:前者通过红色雕塑、主题展览营造沉浸氛围;后者以兴县炖肉、枣糕等特色美食吸引游客;蔚汾公园则结合滨水景观与文化长廊,成为市民休闲与游客打卡的复合空间。

——业态融合:构建“生态+红色+康养”产业矩阵。

兴县突破单一旅游模式,推动“生态观光+红色研学+休闲康养”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生态观光:以黑茶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发展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红色研学:联合学校、企业定制红色教育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康养体验:利用森林负氧离子资源,建设疗养中心、温泉酒店,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目前,兴县文旅产业已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格局,2024年接待游客量41.3万人次,同比增长35%。

“面对红色文旅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我们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智慧旅游建设,推动‘文旅+农业’‘文旅+科技’跨界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袁晋荣表示。

“兴县的实践表明,红色文旅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发展的引擎。通过‘项目支撑+场景创新+文化赋能’,这座革命老区正从单一的红色纪念地,蜕变为融合生态、康养、研学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未来,随着文旅业态的持续升级,兴县将不遗余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构建起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谈起以红色文旅引领旅游业态出圈出彩,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胸有成竹。

今日之兴县,既是蓝图绘就的起点,更是实干笃行的战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兴县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以农业现代化为引擎,以乡村振兴为支点,以更扎实的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升级,拓宽富民强县渠道,奋力书写“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的时代答卷。(张亚东)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