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世纪炼金术士的梦想,终于在现代物理学的实验室里实现了。用铅做成黄金,这个历史悠久的梦想,现在通过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被“验证”了一遍。但从实际意义上讲,情况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中世纪炼金术士的梦想,终于在现代物理学的实验室里实现了。用铅做成黄金,这个历史悠久的梦想,现在通过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被“验证”了一遍。但从实际意义上讲,情况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ALICE实验,正是这一历史性“转化”的见证者。其核心实验原理,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铅核相互碰撞,产生的电磁场足够强大,通过光子-核相互作用,触发了一连串的过程。电磁解离发生后,铅核失去了三个质子,最终生成了含79个质子的金核。至此,铅的转化为金的过程,借由高能物理的力量完成。
然而,实验中的金,和你理解中的黄金相去甚远。每秒钟,LHC上大约能产生89,000个金核,但这其中的量级,远远达不到实际应用的需求。更准确地说,LHC在2015到2018年之间,共生成了86亿个金核,总质量仅为29皮克克拉。为了制造一根金项链,这个数量几乎不值一提。即便如此,这样的实验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这种转化的发生,并不是靠化学反应完成的,而是借助高能物理中的电磁解离过程。铅核通过近碰撞,生成的短暂光子和强电磁场交互,触发了核内结构的变化。用我们通俗的话说,铅被“抛光”了一下,质子被拿走,剩下的就是金。就算是这样,这个转化过程的细节也是极其复杂的。每一次碰撞、每一次光子-核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大量的计算与测量。
但光是产生金核,显然不够。想象一下,金核从碰撞中生成后,飞速而去,瞬间撞击到LHC的管道或准直器,几乎立刻解体,转化为质子、中子等其他粒子。这意味着,金的存在是短暂的,几乎没有留给我们“观赏”的机会。它们不过是极其微小的物质颗粒,消失在一秒钟的时间里。
那么,为什么还要做这个实验呢?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转化”问题。这背后,涉及到电磁解离理论的验证,也关系到LHC的性能优化。通过精确的探测,ALICE团队能够把这种短暂的核转化过程与其他粒子的产生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些微弱信号的分析,科学家们能更好地理解粒子碰撞后的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对撞机的效率。
这个实验中的技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正是ALICE实验所用的零度能量计(ZDC)。通过ZDC,科学家可以精确测量每次光子-核交互的细节,分析质子和中子的排放数量,从而精确计算出金核的产生过程。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炼金术”的影像,更为今后的粒子碰撞实验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和理论框架。
在未来,随着LHC的进一步升级,金的生产量可能会增加,尽管它依然无法满足任何实际应用,但其背后所蕴藏的科学探索,已远远超越了“金”的存在意义。因为真正的财富,或许并非那些微小的金颗粒,而是那背后无穷的科学奥秘。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