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武汉教育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摘要:12月初,武汉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章,此奖项旨在表彰在终身学习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城市。武汉市凭借在学习型城市建设和资源动员方面的卓越表现脱颖而出,成为本次大会上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这一荣誉正是武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邹永宁

12月初,武汉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章,此奖项旨在表彰在终身学习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城市。武汉市凭借在学习型城市建设和资源动员方面的卓越表现脱颖而出,成为本次大会上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这一荣誉正是武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沙特阿拉伯王国朱拜勒工业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学习型城市会议上,武汉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章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武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字教育、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武汉教育正在奋力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

素质筑基,智慧引领

打造全面发展新生态

一直以来,武汉市教育局坚持将学生全面发展置于教育工作核心,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自2023年秋季起,启动了一项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对中小学书记校长进行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学校从“成绩优先”向“健康优先”转变。该体系涵盖品德、学业、身心、审美、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旨在通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点,促进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格局。

校园足球联赛

截至2024年6月初,武汉100所试点学校20.3万学生的体质健康优良率平均达到53.24%,比2023年秋季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成效显著。这一改革不仅缓解了“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更为全市92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铺开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园足球联赛

同时,武汉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优化学科育人方式、落实作业管理制度、提供课后服务,通过学科实验、跨学科主题学习、邀请院士专家进校园、组建跨市域研学实践共同体等做好学科教育“加法”。

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师生正在人工智能社团上课

作为“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武汉依托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将试点学校增至200所,并制定一体化教学《指导意见》,建立特色“大思政”工作、培训和教研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保障,擦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底色。

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轮滑社团学生正在参加武汉市轮滑赛

数字赋能,教育升级

开启智慧教育新篇章

近年来,武汉市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制定《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5年)》,统筹推进教、学、管、评、服等环节数字化,实现数据“一屏可视”、教育应用“一键可达”、教育服务“一网通办”。

在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武汉市目前已建成360间智慧教室、240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和270间智慧图书馆,实现了中小学班均带宽达到100M,并构建了市区校三级大数据存储、传输、交换和汇聚体系,发布174个教育数据公共服务接口,支撑数据共享应用。

智慧教育应用方面,武汉积极探索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变革,如混合式教学、精准化沉浸式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确定100所中小学为智慧课堂模式实验校,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课堂教学。

此外,武汉市还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均衡发展。通过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专区和推进“双减”工作,有效缓解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目前,武汉市已有79所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组成教联体,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8日,武汉市教育大数据治理体系访问次数已达32208.9万人次。通过数字化转型,武汉市教育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双重提升。未来,武汉市将继续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劳动铸魂,实践育人

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武汉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5L+”劳动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据介绍,“5L+”课程体系由“家园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田园劳动”和“创意劳动”五大类别组成,通过“+”表示课程的融合与拓展,形成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项目化体系。武汉市教科院带领75所实验校,通过“六个一”核心引领,即一个劳动专班、一批实验学校、一项省级课题、一种特色教研、一组劳动清单、一批课程资源,全面推进“5L+”劳动课程的实施。

洪山实验小学“学会生活”课程上,孩子们用石墨磨豆子、做桂花糕

家园劳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劳动体验服务价值,社区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田园劳动亲近自然,创意劳动激发创新思维。为确保课程体系顺利实施,武汉市教科院制定了详细方案及评估体系,各校也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教育模式。例如,洪山实验小学通过“触摸历史”“学会生活”“走进自然”“职业启蒙”四类场域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劳动价值。

经过两年实践,“5L+”劳动课程体系成效显著:教师对课程政策理解度提升至98.53%,学校课程落实率提升至97.13%。学生劳动素养明显提升,近两年在省级以上劳动教育比赛中获奖267人次,教师获奖305人次。此外,武汉市还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典型经验案例,并在全国推广,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师资为本,质量为先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武汉深知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因此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致力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此,武汉健全师德管理体系,设立绩效管理、提示预警、典型通报、专项治理等4项机制,严查师德违规行为,维护教育系统风清气正;同时,落实教职工准入查询、教育培训、师德考核、负面清单、职业发展约束等5项制度,明确各级责任,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通过评选优秀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性与创造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同时,还组织开展了“荆楚好老师”“年度教师”“最‘燃’青年教师”“最美教师”“我的老师”等宣传活动,联合媒体力量持续发掘、传播身边教师感人事迹。

2018年以来,全市25个集体和个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名教师分别荣获省第三、四届“楚天园丁奖”、农村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马丹、全国最美教师华雨辰、手写四百万字教案的“大先生”程启明、“书信校长”韦莉等一批在全国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的优秀教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模式,以“双高计划”“双优计划”为引领,深化教育改革,精准对接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武汉市教育局联合11部门,围绕“51020”“965”产业体系,组建“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中国车谷”等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集聚政、校、行、企及科研院所资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资源集聚方面,武汉市推动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向产业园区聚合,实现校企无缝衔接。如“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烽火通信牵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紧密对接光电子等产业园区,培育创新型“数字工匠”。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率先在湖北地区与华为共建了武汉鲲鹏产业学院

专业对接产业方面,武汉市中职、高职共开设54个专业大类、260个专业点,与地方重点产业关联度高达95%以上。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例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级,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

创新培养模式方面,武汉市还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200余家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举办“订单班、定向班”。各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研发中心,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华为共建武汉鲲鹏产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年均校企合作项目产值达2000余万元。

此外,武汉职教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携手我国企业为沿线国家本土员工提供培训,输出中国高新技术标准与技能,实现技能出海,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的国际视野和影响力。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