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宋时期,有一位来自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的普通人,他叫毕昇。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平民知识分子,却做出了一项足以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来自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的普通人,他叫毕昇。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平民知识分子,却做出了一项足以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自从汉朝发明了纸,书写材料就比以前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轻便多了,成本也降下来不少。可新问题又来了,抄写书籍太费时间和人力,抄一本书得花老鼻子功夫,根本满足不了当时社会对知识传播的需求。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隋朝,人们从刻印章里得到灵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咋回事呢?先找一块厚度合适、表面平滑的木板,把抄写工整的书稿贴上去。因为稿纸又薄又透,正面贴在木板上,字就变成反的了,笔划看得清清楚楚。雕刻工人拿着刻刀,把木板上没字的地方削掉,这样字就凸出来,成了阳文,和碑石上凹进去的阴文完全不一样。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上刷上墨汁,铺上纸,轻轻按压纸背,字迹就印到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迎来了全盛时期,大街小巷的印刷铺一家挨着一家。这技术确实对文化传播起了大作用,好多经典书籍、诗词文章,都是靠它流传下来的。但它的毛病也不少,刻一块版得花很长时间,费工又费料;刻好的书版堆在那儿占地方,存放不方便;要是刻错了字,改起来特别麻烦,得重新刻一块版。这些缺点,让雕版印刷很难大规模推广。
毕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天在印刷铺里忙活。他是个印刷工人,整天和雕版印刷打交道,对这活儿的麻烦体会太深了。看着工友们没日没夜地刻版、印刷,他心里就琢磨:能不能想出个更好的办法,把这些麻烦都解决了?
毕昇没被困难吓倒,他把历代雕版印刷的经验反复琢磨,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经过无数次失败,他终于成功了!毕昇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放进窑里用火烧硬,做成了胶泥活字。然后把这些活字分类放在木格里,常用字多准备几个,排版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
排版的时候,先拿一块带框的铁板当底托,在上面铺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的药剂。接着从木格里把需要的活字拣出来,一个一个排进框里,排满一框就是一版。再用火烤铁板,等药剂稍微熔化,拿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等药剂冷却凝固,版型就做好了。印刷的时候,在版型上刷墨、铺纸、按压,字迹就印好了。印完之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活字就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还能接着用。
毕昇还试过用木头做活字,可木料纹理不均匀,刻起来特别费劲。而且木活字沾了水容易变形,和药剂粘在一起很难分开,试来试去,最后还是放弃了。不过这胶泥活字版印书,好处可太多了。要是只印个两三本,可能看不出多大优势,但要是印成百上千份,效率一下子就提上来了。不仅能省下大量人力物力,印刷速度和质量也比雕版印刷强得多。现在的凸版铅印,虽然设备和技术比毕昇那会儿先进太多,但基本原理和方法,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一样的。
可惜的是,毕昇的发明在当时没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去世后,活字印刷术也没大范围推广,他做的胶泥活字一个都没留下来。但这项了不起的技术,还是顽强地流传了下来。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过鉴定,是北宋元符至崇宁年(1100—1103)的活字本,这可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最早的历史证据。
后来,后人在毕昇的基础上,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到了清代,木活字技术得到朝廷支持,迎来大发展。乾隆年间印《英武殿聚珍版丛书》,刻了253500个枣木木活字,印出134种、2389卷书,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除了木头,人们还尝试用金属做活字。15—16世纪,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流行起来;清代用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估计用了100万—200万个铜活字。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还传到了国外。最先传到朝鲜,朝鲜人叫它“陶活字”。接着从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1456年,德国的古腾堡用活字印出《古腾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晚了400年。从那以后,活字印刷术在欧洲迅速传开,传到10多个国家,还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19世纪又传到澳大利亚。从13世纪到19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了全世界。
不过,古腾堡发明的铅字,含有铅、锡、锑这些金属,铅对人体有害,而且使用起来麻烦,工艺上也有不少缺陷。后来电脑排版流行起来,这种活字印刷方式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一场真正的革命,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门,不仅让我国的知识传播更广泛,还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皇祐三年(1051),毕昇去世,他和妻子李妙音合葬在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麓,可他的名字和他的伟大发明,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里。
来源: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