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MAN Edition XS:技术下放?更是高级调音的下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9:15 1

摘要:HIFIMAN家族这两年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核心关键词,相信关注过大耳的烧友们大概都耳闻过“隐磁”、“NEO超纳米振膜”等字眼,其中隐磁技术是继承于传奇型号Susavra的下放。当然了,技术的下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下放到的型号系列、以及价格的下探经过沉淀以后

HIFIMAN家族这两年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核心关键词,相信关注过大耳的烧友们大概都耳闻过“隐磁”、“NEO超纳米振膜”等字眼,其中隐磁技术是继承于传奇型号Susavra的下放。当然了,技术的下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下放到的型号系列、以及价格的下探经过沉淀以后,会达到一个趋于稳定的状态,而随着Edition XS目前的价格直接干到了1700元左右,性价比拉爆的前提下,如果它的声音风格是你的菜,基本上是可以放心下手的程度。

Edition这个系列也算是HIFIMAN家族的常青树了,早在我大学时期就已经种草过,不过我后来的注意力被Sundara和Ananda两个新型号给吸引了过去,而它也终于在五年后迎来了更新并获得了2022年VGP金奖。现阶段,在2K价位内的开放式全尺寸平板大耳里,Edition XS的硬素质几乎是无出其右的存在,而且Edition XS的体积也和自家很多高端系列是相仿的,自然也不用担心重量、佩戴舒适度的问题,想要省流观看的话可以直接拉到最后三段看声音部分的描述。

开箱部分就简单带过一下,HIFIMAN在包装配件方面从来都没有像国产同行那么卷过,一直是外观和接插件都比较平平无奇的原线,也没有附赠耳机包,但盒子里的部分,他们把海绵切割成了一个近似耳机架的形状,可以单独取出来去架耳机。耳机母座的部分是通用的3.5mm双边出线,但只标配了一根3.5单端插头和6.35转接,不论是出于它的素质潜力、还是仅有92dB的灵敏度,我都推荐给Edition XS去搭一根平衡升级线,部分经销商会推出便宜的搭售套装、也可以去收一根ddHiFi家BC150B之类的偏温润细腻型的线材,不过即便是你给Edition XS去另购比较贵的、哪怕是买到和它自身售价1比1程度的升级线,都是对声音方面有价值的投资。

Edition XS在外观上还是沿用了HIFIMAN家比较典型的老设计,除了正面格栅的部分以外均是黑色化的处理,耳机本体的外框与头梁连接的部分虽然使用了金属支架,但整机的轻量化和重量分配都做的很好,是属于可以一直戴下去也能够保持轻质与舒适度的程度。

HIFIMAN是行业里为数不多比较早的就拥有平板振膜核心技术的厂家,而且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是能够在声学素质和听感上呈现出直观改善的。NEO超纳米振膜的材料厚度仅有老版Edition X振膜厚度的四分之一,能够一耳朵听出在高频信息量、瞬态、空气感方面的巨大差异,而隐磁技术当年是HE1000系列逐步下放二来的,后续Arya、Ananda、HE400Se系列均有搭载,这个技术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声音几乎处于自由穿梭的状态,不会像传统磁体那样对声音的传播存在劣化。可以说HIFIMAN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把自家高端旗舰型号上应用成功的技术做下放,也许下一代更替版本的时候,我们会看到“Edition XS Unveiled”也说不定。

Edition XS在官方介绍中并没有像Ananda那样明确写到可以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轻松驱动,但二者灵敏度其实是一致的,而Edition XS的声音底子会有着非常好的线条感、稍硬朗,可能会有一些类似于Sundara初代、包括Audivina那样的比较凝实的框架,不会有多么明显的松软感,所以即便“推响”的难度是一致的,Edition XS会更考验前端的控制力、以及对喜欢听口水歌的用户来说尽量去选择暖声前端来搭配,基本上入门级的小台机、以及非日韩系的播放器都可以把Edition XS驱动出非常好的状态,尤其是透明度、信息量、结像层次感都是非常容易推出来的。本文在撰写听感的过程中,台式设备则是参考了YBA Genesis S2+YP302套装、自家的高登序曲Pro、TEAC UD701N、iFi Zen二代系列套装、钰龙PA1等机器,给到一个综合性的参考,便携设备以及低端设备,大家可以根据我的描述去酌情“打折扣”。

Edition XS对素质的呈现我认为是比较直给的,初听下来最吸引到我注意的是它非常清晰、结实的全频段结像框架以及高频部分的细节、穿透力表现,细节的部分我甚至认为基本上已经拉到头了,我手头很多高阶的头戴在解析力方面完全占不到Edition XS的便宜,高频的泛音、余震(残响)纤毫毕现且收放自如,但它高频的这种穿透力仅限于比较基础的部分,极高频并没有给的很多、很冲,而且在大声压下,即便是不换线,也能明显感觉得它比前代的“火气”要弱了很多,我不敢说Edition XS本身完全属于一个温润平顺性的风格、但和前代比确实是这个方向有所改善,高频素质给的很足、很通透,同时听感上还相对温和的头戴,本身在低价位设备里都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平衡素质的释放与耐听度本身是属于调音矛盾点的处理中比较高难度的事情,但现在HIFIMAN在2K不到的价位就给到了这样的听感。

另外两个优点在于,虽然底子一耳朵清晰、线条分明,但Edition XS的低频有很好的圆润感,而且两端延展的处理其实手法都比较类似,对下潜的表达是属于够深、但不会探寻极限的程度,所以保留住了很好的弹性、活泼感,听日系ACG、包括电音中的鼓点或者合成器做的低频元素时,它的低频能保留很好的弹性、力量感,有时候极低频给的太深会影响透明度和回弹速度、给的不够又显得低频太紧太浅。我认为Edition XS是奔着比较广的杂食范畴去做的,它的这种低频处理其实不论对摇滚、电音、嘻哈这样的泛流行乐,还是巴洛克时期的小编制、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它的低频都有着非常夸张的适应性,在深度和速度之间的平衡性极佳、基本上听什么都能达到85分以上的水平,但谈不上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性,你希望它往什么方向去偏,那就得靠前端和线材来调调味了,基本上可以忠实反馈出前端的低频风格。

人声方面,Edition XS如果从底子的厚度来说是偏女声的,但它偏偏有着非常强的颗粒感、对人声喉音部分有比较强的渲染感,尤其是听陈奕迅、徐佳莹之类的本身嗓音磁性很强的声线时相当的抓耳,甚至即便我对Edition XS的高频素质评价颇高,我依然觉得它是一个听流行更好听的型号,拿它听古典的话反而会显得有些板正、乃至无聊,但它人声的感染力是比器乐本身明显要强的,我也会拿它去听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声线,比如德永英明、玉置浩二、Adele,都属于Edition XS绝对是舒适区,相反的,如果你追求那种非常干净润泽的声线、或者喜欢本身底子偏厚点的男声(比如2004年前后时期的张学友),那Edition XS的表达就会显得不那么对味,一来是它的人声确实不是那种甜润走向、二来人声也不是那种过于怼脸和醇厚性质的,我认为在听它的人声时如果找对方向的话,结合它本身足够高的硬素质表现,可以做很多高端头戴的“平替”。

声场部分,做个不成熟的猜测,可能因为全开放式的大尺寸平板单元本身横向的规模就差不到哪里去,Edition XS的横向声场比我预期的要稍微窄一点,没有那种一耳朵很开阔、延展很远的感觉,但纵向的深度和高度都是高水准,原线+便携就能够感受到非常立体的、球状的声场,如果是想听大编制、电影OST的用户,我认为平衡线还是相当有必要的,横向不算是短板、但属于明显可以改善的一个环节。

标题的部分,我并没有把什么技术关键词往上放,因为不论是NEO超纳米振膜、还是隐形磁体,都不是Edition XS的绝对核心,我愿意推荐它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它在低价位的头戴上呈现出了声音的高级感、你能够在它身上听到一些HIFIMAN家族旗舰型号的影子,对低频适应面的打磨、人声男女平衡性的处理、声场的立体感、高频素质与听感的权衡,都是比较难在1K+价位上感受到的东西,Edition XS不仅仅属于一个绝大多数人买得起的高素质头戴式平板耳机、更是一个让你比较容易摸到“高级感”调音的东西。

来源:袁哥讲汽车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