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之际,中俄领导人一场长达7小时的“超长会谈”,向世界释放了重磅信号——当美国还在全球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时,中俄用20多份合作文件、一份万字联合声明,以及普京“中国要多少能源就给多少”的承诺,上演了一场大国协作的教科书级示范。
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之际,中俄领导人一场长达7小时的“超长会谈”,向世界释放了重磅信号——当美国还在全球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时,中俄用20多份合作文件、一份万字联合声明,以及普京“中国要多少能源就给多少”的承诺,上演了一场大国协作的教科书级示范。
反观特朗普在白宫的采访中表示,目前对中国加征的145%关税“已无上调空间”,未来“势必下调”。他称,如果本周末中美在瑞士举行的经贸高层会谈顺利进行,他将考虑削减对华关税,很明显特朗普这是在为了中俄的合作进行妥协。
5月9日,中俄领导人见面共度7小时的消息,盖过了印巴大战。中俄双方在克里姆林宫先后举行小范围、大范围会谈,而后又进行了茶叙,并且进行了一对一的交谈。最终,超过20份文件的签署,让世界各国羡慕无比,其中,普京更是直接承诺:俄油气无限量供应中国!
俄媒兴奋地透露,中俄双方在这一天里,共同度过了7个小时的共处时光,除去休息时间,几乎是一整天都在交流。整个过程中,普京脸上都堆满了笑容,这是近几年来从未有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方会晤后共同会见媒体时,普京宣布,他已经接受中方的邀请,将于9月访华并参加届时举办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提前4个月确定行程,在普京以往的履历中是很少见的,也足以反映出克里姆林宫目前对中俄关系的重视程度。
当然这次的谈判最大的一个目的其实是资源问题,莫斯科的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东输送,俄罗斯方面摆明了态度,要大幅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出口,天然气更是重中之重。
慷慨到什么程度?几乎是“要多少给多少,甚至给更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积极响应,计划在合同之外再加码。这不仅仅是深化合作,更是给未来能源版图画下了一条清晰的线。
眼下,“西伯利亚力量”这条天然气主干线据说已经开足马力,把西伯利亚的能源源源不断送往东方。而计划在2027年左右投产的远东天然气管道,预计每年又能再添上百亿立方米的输送量。不仅如此,液化天然气的供应也在稳步增加,给双方合作添了更多灵活性。
能源,这个现代经济的血液,无疑成了驱动中俄经贸的火车头,也是稳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在全球能源格局大洗牌的背景下,这种规模和时长的能源协议,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对俄罗斯来说,西边老主顾那边市场不明朗,甚至壁垒越筑越高,东方市场的重要性自然就上来了。扩大对华能源出口,不光能对冲俄乌冲突后丢掉欧洲部分市场份额的经济损失,更能跟一个需求大、又靠谱的伙伴长期合作。
某种程度上,中国表现出的可靠性,让俄方更倾向于把未来的贸易重心往亚洲,特别是中国这边挪。就算欧洲市场哪天回暖了,这种战略算盘恐怕也轻易掰不回去了。
对有十四亿人、还是世界工厂的中国来说,能源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命根子。俄罗斯的稳定供油供气承诺,给中国的经济运转和产业升级上了道保险。
特别是在现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比如中美关税还那么高,中国的部分反制措施里就有调整从美国进口能源的招数。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增加,正好能补上这个潜在的口子,让中国在应对外部压力时腰杆更硬,手头也更宽裕。
同时,中俄双方在会谈中高调宣布能源合作进展顺利,也算是给那些唱衰两国能源合作、想挑拨离间的论调一记响亮的耳光,比如所谓“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谈崩了的说法,不攻自破。双方传递的信号很清楚:中俄能源合作底子牢,前景好,是成熟大国合作的样板。
经济合作之外,中俄高层的政治互信也在升级。最近的会晤,两国领导人一起见证了二十多份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从全球战略稳定、数字经济到合拍电影,合作范围又宽又深。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作为最大的外国方阵,受邀参加莫斯科胜利日阅兵,这象征意义可不小,是两国军事互信和友好的直接体现,中方代表团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以及两国领导人长达七小时、几乎一整天的密集交流,都说明双方对提升战略协作水平有共同的期盼,也相当重视。
西方变脸就在中俄热络互动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对华经济政策似乎也吹起了变调的风,总统特朗普一改之前的强硬,突然提到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比如那个吓人的145%税率,可能已经到顶了,暗示将来有下调的可能,他还特意说,中美双方计划在当周周末就贸易问题搞新一轮对话,还乐观地称之为一次“非常友好的会晤”。
有意思的是,这场对话,中方说是“应美方请求促成”的,到底谁更急着谈,谁更想妥协,答案好像也八九不离十了,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放出缓和信号,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毕竟,贸易摩擦打久了,美国自己也疼,国内要求调整对华关税的声浪也越来越大,这恐怕是碰壁之后,发现硬扛行不通,不得不改弦更张的表现,这种转变,说句不好听的,有点“车撞到树上才知道拐弯”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这“觉悟”是不是晚了点。
而对俄罗斯,美国同样也透出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善意”,有消息说,华盛顿方面似乎有意“帮忙”俄罗斯恢复对欧洲的天然气输送,还想把这事儿当成跟俄罗斯谈乌克兰问题的筹码。
美国初步琢磨的“帮忙”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推动相关投资方入股俄罗斯往欧洲输气的关键管道,比如“北溪”管道、过境乌克兰的“兄弟”管道和“联盟”管道,甚至考虑直接入股俄气公司,二是美国先从俄气买气,再转手卖给欧洲,名义上帮欧洲国家绕开直接从俄罗斯买气的政治麻烦。
可是,这种“帮忙”背后,美国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不管是想通过股权渗透,还是当“二道贩子”,美国的核心目的恐怕不是真心帮俄罗斯或欧洲解能源之困,而是想借机深度介入,进而掌握俄罗斯对欧供气的规模、流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拿到控制权。
美国向来不做赔本买卖,这方案要是真成了,欧洲国家买气恐怕得花更多钱,美国则能坐收渔利,还能在地缘政治博弈里多一张牌。这种打着“帮忙”旗号的介入,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战略游戏。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某些国家持续的压力,中俄两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和所谓国际公道上,立场倒是高度一致。在近期的联合声明中,双方明确表示,坚决反对美国针对中俄搞的所谓“双重遏制”方针。这话说得很明白,两国在怎么应对外部挑战上,战略思路是相通的。
双方还一起强调,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强迫其他地区和第三国对中俄采取敌对态度,也反对任何诋毁两国战略协作的言行。这实际上是在告诉外界:中俄合作是两国根据自身利益和对大势的判断作出的自主选择,不容许任何外部势力通过施压、拉拢或散布谣言来干涉破坏,更别想干涉两国的内部事务。
美国想利用俄乌冲突等热点问题来离间中俄,进而实现其“拆散中俄,各个击破”的算盘,到目前为止,显然没打响。
说白了,正是因为某些国家这些年不停地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等各种手段,挤压中俄的国际生存空间和发展利益,客观上才把中俄两国推得更近了,战略协作的纽带也更紧了。外部压力越大,两国“背靠背”相互取暖的需求就越强。
中方也明确指出,在两国元首共同引领下,中俄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上新台阶,这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能经受住各种国际风浪的考验。
值得琢磨的一个时间点是:中美之间关于关税问题的最新接触,恰好安排在中俄两国元首举行重要会晤并达成一堆合作成果之后没多久。
这时间点选得,很难说是巧合,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国际主要力量之间互动的复杂性和联动性,每一次双边互动,都可能在更广阔的多边棋局中荡起圈圈涟漪。
来源:青史难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