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可以谈理想、讲格局、讨论社会结构、评点全球格局,唯独在提到“挣钱”时,眼神一闪,语调一低,甚至下意识加上一句:“但我不是为了钱。”
“挣钱”这个词,对很多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词。
他们可以谈理想、讲格局、讨论社会结构、评点全球格局,唯独在提到“挣钱”时,眼神一闪,语调一低,甚至下意识加上一句:“但我不是为了钱。”
但如果一个人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他就难以建立起完整的人格结构,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超级个体。
尤其是在AI时代,组织的保护伞正在快速消退,个体必须直面市场的风雨,而市场的核心语言就是价值与变现。问题在于,许多知识白领,甚至还没走出第一道心理关卡。
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系统里,对于“财富”的态度是复杂甚至矛盾的。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传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典说辞,鼓励同学们“将来出人头地”;另一方面,现实中又通过各种细节强化“追求财富是庸俗的”。
这些规训往往通过非正式的方式完成:
成绩好的学生被默许追求理想,“去西部”“考研”“做学术”显得高尚;一心想搞钱的学生,被贴上“油滑”“功利”“心术不正”的标签;而家境清寒但在班里张扬表现的学生,很容易被同学用“土”“小气”“穷酸”等词羞辱。最吊诡的是,学校里既鄙视“为富不仁”,也嘲讽“寒酸清贫”。财富羞耻被内化为两面夹击:你不能太有钱(庸俗),也不能太没钱(失败)。
结果是什么?大批中上层学生、尤其是知识白领,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高贵贫穷者”心态:他们渴望生活的舒适,却羞于谈论金钱;他们梦想财务自由,却不敢直视赚钱这件事。
这也解释了一个早被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很多成功商人是学校眼中的“差等生”。
这些人往往在校园内对权威不敏感、不听教条、不认规训,因此也没有被财富羞耻所规训。反倒是那批认真刷题、按部就班的优等生,常年活在“不能太功利”的内在恐惧中。他们不仅不敢追钱,甚至羞于承认自己渴望追钱。
他们成年后可能成了出色的知识型白领,但在面对想要独立、成为超级个体、探索变现路径时,内心最先冒出的不是“我能怎么创造价值”,而是“这是不是太不体面了?”
比如他们想做博主时,第一步不是设计内容,而是苦思冥想一个“与真实自己无关”的昵称,生怕同事或朋友知道。想开播带货时,首要问题不是货源或转化,而是“能不能不露脸?”“会不会被别人说?”
很多人表面上说是怕打扰隐私、怕被误解,其实骨子里,是财富羞耻在作祟——我不能让别人看到,我在认真地想办法挣钱。
在AI推动的未来社会,每一个人都可能被迫成为一个“半自由职业者”,一个“超级个体”,甚至是一个“微型企业主”。但这条路的起点,不是技术,不是平台,也不是流量,而是心理准备。
想明白了“挣钱不丢人”,你才能做出主动选择:
我可以出书、做课,收费没什么不好;我可以打造账号品牌,不用隐姓埋名;我可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达力、服务力换取收入,这没什么可羞耻的。反之,如果这关没迈过去,超级个体的路不会断,但会变得特别慢。因为你会一次次停下来“审查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太低俗?”“人家会不会觉得我变了?”
你没变,只是从知识工具人,成长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人类对财富的追求,从来不是错。错的,是用羞耻和鄙视,堵住人们靠正当方式获得财富的路。
今天的知识白领,如果希望自己能不依赖组织而生存、成长、甚至繁荣,必须在心态上完成一次“重启”:
挣钱不丢人,藏着掖着才让人寸步难行。
拥有专业、理解AI、能持续输出的你,本来就具备超级个体的一切潜质。剩下的,只差一念之间的正视:我想赚钱,也值得赚到钱。
来源:星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