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别值得一看的是塔身上的雕刻,它们不只是装饰,更直接展现了契丹文化如何吸收、改造汉族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色,是那个时代文化大融合的直观证据。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矗立着一些古老的佛塔。这些塔是强大的辽王朝留下的印记,由曾经主宰这片土地的契丹民族建造。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塔身上的雕刻,它们不只是装饰,更直接展现了契丹文化如何吸收、改造汉族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色,是那个时代文化大融合的直观证据。
契丹人建立辽朝后,出于巩固统治及满足自身信仰的需要,大力引入并推崇佛教。随之而来的是,象征佛教传播核心的佛塔建筑在辽地迎来了大规模的兴建浪潮。
这些拔地而起的辽塔并非横空出世,它们的建造根植于中原地区业已成熟的佛塔营造体系。
早在辽朝之前,佛塔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已在中原地区拥有了深厚的发展基础。特别是唐代,留下了雄浑壮观的建筑风格。
到了五代时期,则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样式,这些都为后来的辽代佛塔提供了丰富的参照与继承蓝本。
辽朝的建造者们吸取了这一宝贵的遗产,沿用了诸如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等常见的基本形制。然而,他们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和选择上并未完全照搬,而是展现出了属于契丹王朝的独特偏好。
尽管八角形平面在唐代已有实践,但其应用的广泛程度远不如辽代这般突出。
这种对八角形形制的青睐,其背后原因至今未能有确切的定论,可能与契丹民族自身的宇宙观或文化观念有关,也可能仅仅反映了当时工匠或设计的一种流行趋势。
而在材质方面,砖塔成为辽代的主流。这固然与取材便利有关,但也使得砖雕艺术有了大放异彩的舞台。
当然,也有例外,像山西应县木塔这样的纯木构楼阁式塔,更是将木构建筑推向了巅峰,堪称奇迹。
所以说,辽人建塔,看似学习中原,实则在学习中进行了筛选和调整。他们吸收了佛塔的核心功能与基本样式,却又在平面布局、结构侧重上,悄然注入了自己的理解,为后续独特的雕刻艺术打下了基础。
辽塔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往往在于其塔身的装饰雕刻。那么,这些塔上究竟刻了些什么呢?
首先自然是佛教题材,佛、菩萨、弟子、罗汉、力士、飞天等形象占据了核心位置。这些造像大多遵循着佛教仪轨,面相、手印、法器都有规可循,显示了辽代佛教信仰的正统性。
比如北京天宁寺塔须弥座束腰处的浮雕,佛传故事、菩萨造像,神态生动,刻画细致。
同时,大量的祥瑞图案也被融入其中。龙、凤、狮子、麒麟这些中原文化中常见的瑞兽,在辽塔上频频出现,姿态各异,充满力量感。
牡丹、莲花等植物纹样也极为普遍,寓意富贵吉祥。这表明辽代艺术深受汉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
然而,细看之下,又能发现一些独特之处。比如辽塔雕刻中常常出现伎乐天人。她们或演奏琵琶、箜篌,或翩翩起舞,形象欢快活泼。
这固然是佛教艺术的常见元素,但在辽塔上表现得尤为丰富和生动,或许也间接反映了当时辽国宫廷生活的某些侧面?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塔上还会出现疑似契丹人形象的供养人像,或者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装饰细节。
虽然不像后世元代那样鲜明,但这些微妙的痕迹,恰恰是文化融合的初期印记。它们与佛像、瑞兽、花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内容繁复、信息量巨大的“砖石万花筒”。
看完了雕刻的内容,再来品味其风格,更能体会契丹与汉风融合的妙处。
一提到辽代的佛塔,尤其是塔身上的砖雕,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蹦出“粗犷”、“有劲”这样的词。确实跟同一时期北宋那种细腻、雅致的风格比起来,辽塔雕刻显得很不一样。
但这就能说辽代工匠手艺不行?恐怕没那么简单。只要想想山西应县那座令人惊叹的木塔,看看里面斗拱结构的精密和复杂,就知道辽代绝对掌握着当时顶尖的建筑和工艺技术。
所以我们感觉到的那种“粗犷”,很可能不是技术不到位,而是一种他们主动追求的风格,一种审美上的选择。
你仔细看辽塔上雕的人像,线条常常是硬朗、有力的,人物的表情有时甚至有点夸张,但特别有动感,充满了生命力。这跟唐朝造像的丰满圆润不一样,也不同于宋朝造像那种收敛、含蓄的感觉。
这种直接、有时甚至带着点“野”性的风格,似乎正好反映了契丹民族本身那种来自草原的、没经过太多修饰的、强悍的生命力量。
辽代雕刻里的动物尤其能体现这一点,不管是龙、凤还是狮子,造型往往显得肌肉感十足,气势咄咄逼人,有种压不住的野性张力。哪怕是学着中原地区的题材来做,辽代工匠也常常会给它们加上更强的动感和力量感。
再看得细一点,这种风格并不等于“粗糙”。在处理细节上,辽代雕刻同样可以做得很到位。比如衣服的褶子怎么走,花瓣有几层,鸟羽毛的纹路,都刻画得清清楚楚。
它其实是在保证细节清晰的基础上,整体上追求一种更大气、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可以说辽塔雕刻的这种独特风格,就是契丹人的审美对中原佛教艺术的一次再创造。他们借用了中原的题材和一些技术手法,但成功地把自己的那种草原民族的精气神,给“注入”了进去。
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艺术语言。而我们所说的“粗犷”,并非技艺上的欠缺,而是一种力量感的体现,一种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独特气质。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经历了上千年的辽代古塔前面,塔身上的每一刀、每一凿,不仅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虔诚信仰,也刻下了属于那个王朝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印记。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之旅 10 佛风关塞外》,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06: 121-122.
来源:顶楼的小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