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大学以全国第58位的成绩蝉联榜首,浙江工业大学(全国83)、扬州大学(全国87)、南京工业大学(全国9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94)分列第二至第五,形成非“双一流”高校的头部阵营。而福建农林大学(全国131,第25位)、济南大学(全国157,第48位)
2025年非“双一流”大学TOP50榜单由ABC排名官微联合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网站共同发布,榜单聚焦未入选“双一流”但综合实力突出的高校。
深圳大学以全国第58位的成绩蝉联榜首,浙江工业大学(全国83)、扬州大学(全国87)、南京工业大学(全国9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94)分列第二至第五,形成非“双一流”高校的头部阵营。而福建农林大学(全国131,第25位)、济南大学(全国157,第48位)的表现,则揭示了中下游院校的差异化生存逻辑。
深圳大学以绝对优势稳居非“双一流”榜首,其成功得益于深圳的科技创新基因与产业资源倾斜。
该校在电子信息、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表现亮眼,2025年新增“量子信息科学”与“智能机器人”专业,与华为、腾讯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可深度参与企业研发项目。
其“深港微电子学院”主导的芯片设计成果已应用于大疆无人机与比亚迪车载系统。此外,深大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毕业生留深就业率超75%。不过,缺乏“双一流”政策支持,使其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中仍面临挑战。
福建农林大学以全国第131位、榜单第25的成绩,成为农林类高校的代表。该校在茶学、菌草技术、林业工程等学科深耕多年,其“菌草生态治理”技术应用于黄河沿线沙化土地修复,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
2025年,该校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转化”项目,探索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此外,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闽台农业技术交流提供平台,定向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然而,农林学科吸引力下降与科研经费不足,导致其全国排名较去年下滑,转型生态经济与智慧农业成为破局方向。
济南大学以全国第157位、榜单第48的成绩,排名较去年无明显提升,折射出综合类非“双一流”院校的发展瓶颈。该校以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为核心,与山东重工、齐鲁制药合作开设“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主攻新能源电池与高分子材料研发。
2025年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试图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但因实验设备更新滞后与高端师资短缺,教学效果未达预期。毕业生多流向省内中小制造企业,薪资水平与头部院校差距显著。如何在“大而全”与“专而精”间找到平衡,是其未来关键课题。
从学科分布看,理工类院校占据榜单半壁江山,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凭借产学研融合深度保持领先;师范、农林类院校如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则通过垂直领域深耕立足。
地域上,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强省高校占据前20名中12席,凸显地方经济对高校发展的支撑作用。中西部院校如昆明理工大学(第9)、燕山大学(第10)虽跻身头部,但整体仍显弱势。
值得一提的是,非“双一流”高校的竞争本质是资源效率与特色定位的比拼。头部院校如深圳大学借力地方产业红利,形成“创新—转化—反哺”的良性循环;中游院校需在细分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第5)聚焦电子信息,与阿里巴巴共建“数字安全研究院”;扬州大学(第3)依托江淮生态经济区,强化兽医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研究。
尾部院校如济南大学则面临双重压力:一是“双一流”高校的降维竞争,二是地方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
总体来说,2025年的非“双一流”排名,既展现了深圳大学等头部院校的强劲势头,也揭示了福建农林大学、济南大学等中下游院校的转型阵痛。
在高等教育分层加剧的背景下,非“双一流”高校唯有紧扣地方需求、深挖学科特色,方能在有限资源中实现价值最大化。未来,谁能将“应用型”与“创新型”结合得更紧密,谁就能在这场无声的竞赛中赢得持久生命力。
来源:城市年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