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赋能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讲好北京文博故事,提升中外学生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5月8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国内学生代表赴北京白塔寺开展“跨越文化的桥梁”2025年度第二场主题研学活动。
为赋能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讲好北京文博故事,提升中外学生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5月8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国内学生代表赴北京白塔寺开展“跨越文化的桥梁”2025年度第二场主题研学活动。
北京妙应寺因寺内有白塔,俗称“白塔寺”。白塔是元大都遗存的重要文化遗产标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体量最大的覆钵式塔。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北京市对外传播交流中心和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共同组织承办。来自俄罗斯、加纳、比利时、墨西哥、喀麦隆、马来西亚、蒙古等17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及参与“京彩文化”高校的大学生共40人参加活动。
活动参与者合影
为增强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为国际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北京市文物局拟招募并组建“文化使者”团队,从国际学生的视角讲述北京文博故事。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的喀麦隆籍学生百灵以“文化使者”的身份介绍北京白塔寺的简要情况、展陈特色及文创产品。
在白塔寺管理处副主任顾莹的讲授下,中外学生共同体验了"福"字制作活动。通过刷墨、拓印等方式,在朱红洒金宣纸上完成作品。同学们踊跃互动,沉浸其中,欢声不断,通过雕版印刷工艺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体验活动后,中外学生在白塔寺探寻文明交融印记。讲解老师以白塔的塔基汉式纹饰、塔身梵文经咒与明代修缮碑刻,串起七百年文化对话。学生们从尼泊尔匠师的鎏金塔刹、砖雕莲花纹中,感触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互鉴的轨迹。
本次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古迹探访,搭建起多元文明对话的立体平台。活动以器物载道、以实践传薪,让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当代共鸣。
学生感想
肖思航(中国)
非常幸运有这样机会,亲手体验古法雕版印刷,在专业讲解中感受白塔寺七百年的历史积淀。行程中,大家站在不同的文化视角观察、体会与交流,帮助我重新更加立体地认知了中国传统文化形象。
恩达图莱韦·巴比(纳米比亚)
通过其他国际学生的分享,我了解了白塔寺的历史。书写“福”字让我以个人化的方式与中国文化产生联结。白塔寺的宁静环境带来了内心的平和与反思,这次活动真正丰富了我的中国求学时光。
王馨慧( 比利时)
很荣幸这次能代表留学生参加白塔寺之旅,在进门的一瞬间,那座巍峨的大白塔就像穿越时空的巨人,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听说它从元朝就立在这儿了,没想到过了几百年,它依旧还是那么大大气。我们还体验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花,把墨水仔细扫在模具上,再轻轻按压到红宣纸上,揭开时,精美的图案跃然纸上,满满的东方韵味,体验感拉满啦!
王龙丽(卢旺达)
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这次参观是一次有趣的经历。我们有很棒的导游,她解释了白塔寺背后的历史。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个地方的建筑特点及其蕴含的元代历史文化。
来源: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