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发挥北京地区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汇聚在京高校创新资源和人才力量,搭建高校科协融通赋能平台,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2024年,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推动下,北京地区50余家高校科协共同发起成立北京高校科协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围绕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
为进一步发挥北京地区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汇聚在京高校创新资源和人才力量,搭建高校科协融通赋能平台,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2024年,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推动下,北京地区50余家高校科协共同发起成立北京高校科协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围绕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组织动员北京高校科协发挥优势,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
在此,联盟收录了28家理事单位的经验汇集成系列,旨在分享经验、宣传典型、碰撞思想,探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科协发展道路,助力高校科协建设发展,更好地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双奥遗产·科普传承”
——探索奥林匹克教育科普工作的实践路径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自2021年12月在首都体育学院揭牌以来,一直承担着普及奥林匹克知识、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和精神、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任务。凭借丰富的双奥资源,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2022年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首都体育学院科协(以下简称“首体科协”)发挥组织优势,持续推动科普教育工作。
多年来,首体科协深挖“双奥特色”,举办多场奥林匹克教育科普活动:面向北京市中小学生举办了冬奥知识竞赛、冬奥小记者营、冬奥讲解员营、中小学奥林匹克艺术作品征集、冰雪向未来系列活动等。
立足“科普基地”,首体科协将专题化展览与多元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举办2022年冬奥遗产实物档案展、双奥遗产巡展、奥林匹克教育走进贵州等展览。
在培养科普人才上,首体科协坚持“师生协同”,打造奥林匹克育人团队——在校内招募学生讲解员,通过讲解培训、大咖沙龙等系统培育学生奥林匹克历史知识,形成专业的师生讲解团队。
科普基地设置以来,每年科普基地的参观访客约1万人次,主要群体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留守儿童等,全面提升了青少年关于奥林匹克运动、双奥之城、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另外,共组织7000名中小学生参与冰雪向未来活动,到冬奥场馆体验冰雪运动乐趣。
学生团队基于科普基地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舞台剧表演,在身体力行中传递奥林匹克精神;教师团队持续提升科研能力,在国际会议中发出中国声音,推出冬奥项目科普视频19部,拍摄“奥运之我见”视频微课15部,近两年来“奥教博物馆”公众号共发布奥林匹克相关科普推送百余篇,撰写《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冰雪运动特色校成果汇编》四册,促进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
在数字时代,首体科协以线下资源为基础,同时开发了“奥教博物馆”公众号、奥林匹克教育小程序、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孪生馆等线上资源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冬奥会后,首体科协依托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分类发展项目,组建师生团队对科普基地万余件冬奥遗产实物档案进行登记造册,形成三千余份电子档案,拓展了科普基地实物档案的科普形态。
首体科协分享了两条科普工作成功开展的经验:一是深挖“双奥特色”特色资源,通过创新科普活动的形式,提升了科普工作的形式和拓宽了广度;二是注重团队建设,通过师生协同打造专业育人团队,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下一步,首体科协首先将依托“国际平台”,增加校际交流。科普基地将依托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独特的国际平台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及奥林匹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校际科普交流活动等形式,共享科普资源,交流科普经验,共同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国际传播。
其次,将提升专业能力,开发科普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公众对奥林匹克科普知识的需求,基地将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开展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科普课程。这些课程将涵盖奥林匹克历史、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等方式,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奥林匹克知识,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
最后,首体科协将不断拓宽传播渠道,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先进的数字技术,与公众进行互动,提高科普工作的体验感、时效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模式,如举办线上科普讲座、线下科普展览等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科普服务。
滑动查看更多栏目
来源:晋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