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豚入息风银月澄,龙出听讲黑云起。”公元1751年,清代乾隆帝南巡至镇江焦山,挥毫写下《游焦山》。2025年5月5日,乾隆诗中“豚”,跃上国际顶级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的封面。
最新一期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封面,再现了中国清代皇帝乾隆下江南的场景,左下角可以看到长江江豚跃出了水面。
“豚入息风银月澄,龙出听讲黑云起。”公元1751年,清代乾隆帝南巡至镇江焦山,挥毫写下《游焦山》。2025年5月5日,乾隆诗中“豚”,跃上国际顶级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的封面。
当天,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江豚研究者,通过对唐朝以来724首描写长江江豚的古诗词,重建长江江豚1400年分布史,首次以文学的证据,再现了长江江豚栖息演变的轨迹。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江豚研究者通过对唐朝以来724首描写长江江豚的古诗词,重建长江江豚1400年分布史。
古人以舟船作主要运输工具,长江自古又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迁升、旅居的诗人多搭船而行。长江江豚因体型较大且常在水面活动,常被诗人记录于诗中。从50万首古诗中筛选出724首有关江豚的作品,其中362首描绘了精确的地理位置。科学家们结合地方志、渔民口述史,证实了诗词记录的生态真实性。
“江豚来往处,烟霭接沧溟。”清代袁廷吉笔下的巢湖是江豚嬉戏之地;唐代许浑的“江豚吹浪夜还风”,则定格了它们在金陵(今南京)水域的活跃身影。“江豚吹浪”书写的是经科学证实的江豚独特呼吸行为。“浪拥江豚夜拜风”,则与当代观测到风暴前江豚活动增强的习性高度吻合。
清代吴士玉笔下,“江豚出没戏左右,长风浩浩驱天风”,江豚与摇橹船和谐共处,却因现代航运兴起而少见。20世纪90年代长江江豚数量约3600头,2012年降至1040头,直至近年禁渔政策实施,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1249头。
古人泛舟江上有感而发,成为今日科学家们深度挖掘古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佐证。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梅志刚等研究者呼吁,市民们用手机、无人机等新的技术手段记录江豚影像,也可以作为科研数据的有效补充。
据了解,该课题对于进一步挖掘长江文化、长江大保护及长江江豚的回归、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人类理解自然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更深刻的视角,同时也为科学传播和生态保护注入新的文化价值与情感触动。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梅冬妮
来源:武汉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