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难让好莱坞“回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08:00 2

摘要: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表示,将对“所有在海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的进口关税。他指出,这些在外国制作的影片“构成国家安全威胁”,并推动“电影再次在美国制作”。此番表态立即引发舆论哗然,更让好莱坞从业者备感困惑。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表示,将对“所有在海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的进口关税。他指出,这些在外国制作的影片“构成国家安全威胁”,并推动“电影再次在美国制作”。此番表态立即引发舆论哗然,更让好莱坞从业者备感困惑。

这场从银幕延伸至税表的政策风波,不仅是一次“文化保护主义”的信号弹,更是一场横跨娱乐、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博弈。

特朗普提出征税的直接动因,源于两个紧密相关的议题:一是对美国电影制作“出走海外”的强烈不满;二是对外国电影“意识形态影响”的疑虑。

近年来,美国大片越来越多地选择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取景和制作,不仅因为当地拥有高素质的电影工作者和良好的制作基础设施,更主要是低成本及税收优惠带来的吸引力。英国对影视制作企业提供高于25%的纳税抵免政策,加拿大甚至在某些省份给予更高比例的返还,在联邦层面也有相应的税收抵免政策。特朗普认为,这种趋势正在“掏空”美国的电影产业,并削弱就业和税收基础。

更具争议的是,特朗普在声明中将外国制作的电影称为“国家安全威胁”,暗示其中夹带“宣传信息”。然而,早在2015年,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就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预言中国将在2018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声称好莱坞为了迎合中国市场在电影上所作出的删改会影响意识形态传播。

新冠疫情对全球电影产业造成沉重打击。尽管影院逐步复工,观众重返银幕的速度却未及预期。2023年7月爆发的好莱坞大罢工,对美国影视行业产生负面影响。罢工主要围绕薪酬、健康和养老金供款、流媒体收益分配以及对人工智能(AI)的担忧等问题展开。尽管罢工以工会的胜利结束,但在美国本土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数量减少了40%。与此同时,媒体集团普遍实施大规模削减成本的措施,导致公司缩减节目和影片拍摄计划,倾向选择制作成本更加低廉且提供税收优惠的海外制作地。

Netflix、Amazon等流媒体平台的崛起,虽带来内容生产繁荣,但也拉高了市场竞争门槛,传统院线发行放映商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此外,内容上的“政治正确”争议、性别与种族平衡议题也让好莱坞面对新的审美分裂,观众忠诚度下降。

尽管该政策尚未出台实施细节,但特朗普的表态却已在业界掀起巨大涟漪,一旦真正落地,其连锁反应不容小觑。

好莱坞电影早已形成高度全球化的制作体系,一旦被迫“回归本土”,将失去海外拍摄、国际团队和税收优惠带来的成本优势,制作费用势必上升。与此同时,若进口影片需缴纳100%关税,发行成本也将大幅增加。制作端与发行端双双承压,导致收入可能断崖式下滑。美国电影长期保持贸易顺差,2023年高达153亿美元。高额关税极可能引发他国反制,削弱美国影片出口,冲击全球票房。

全球电影产业高度依赖国际合作,联合制片和资源共享是常态。征收关税可能抑制这类合作,促使行业走向更封闭的制作路径,从而降低电影内容的多样性与文化丰富性。虽然外国影片在美国占比极低,属于小众利基市场,但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升文化多样性、丰富观影层次。一旦征税政策落地,相关发行商与艺术影院将面临沉重的进口成本,票房收入难以覆盖支出。以多国别片源为特色的艺术院线和独立影院将遭遇“片荒”,热衷此类电影的观众也将失去宝贵的线下观影渠道。

进口影片的DVD租售、线上点播及电视播出等渠道,同样可能因关税上涨而面临成本抬升。这些负担最终将转嫁至观众,表现为票价上涨或流媒体订阅费用上调,从而抑制观影和订阅需求,进一步冲击整个行业的收入。

此外,对电影征收关税在法律和执行层面上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数字内容无形化、分发渠道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界定一部电影的“原产地”、关税是否适用于流媒体平台等问题仍未有明确答案。考虑到当代电影制作的全球化特征,制片公司在界定哪些影片属于“外国制作”时也将面临挑战。

从“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到如今的“让好莱坞回家”,特朗普一以贯之的保护主义逻辑再次上演。电影关税计划注定将给美国电影行业带来难以承受的冲击。文化从来不只是产业,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当“税表”开始左右“银幕”,我们思考的不该是如何构筑文化壁垒,而是如何共建更平衡、更包容的全球文化生态。(作者系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产业研究部副主任汪忆岚)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