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阳光玫瑰炭疽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06:27 2

摘要: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总面积 1 952.42 km 2 ,介于北纬 35°19′—36°02′、东经 118°35′—119°06′之间,莒县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中,雨水充足,全年无霜期 187 d,

大棚阳光玫瑰炭疽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王守蓉

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总面积 1 952.42 km 2 ,介于北纬 35°19′—36°02′、东经 118°35′—119°06′之间,莒县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中,雨水充足,全年无霜期 187 d,年平均气温 12.1 ℃,年平均日照时数 2 506.8 h,平均年降水量 837.5 mm。莒县是葡萄种植大县,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刘官庄镇、桑园镇等乡镇。当地主要葡萄品种有阳光玫瑰、夏黑、克瑞森等。伴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葡萄炭疽病已成为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1 葡萄炭疽病

1.1 病原特征

病原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 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据报道,无性世代有果生盘长孢菌( Gloeosporiumfructigenum Berk.)和葡萄刺盘孢菌( Colletotrichumampelinum Cav.),二者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 温度因素

葡萄炭疽病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5~28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病菌孢子形成和传播最为活跃,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扩散。此外,炭疽病病菌孢子在12 ℃以下和 36 ℃以上时无法形成,因此在极端温度下病害的发生会受到抑制。

1.3 湿度因素

葡萄炭疽病的发生还与湿度密切相关。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果面持续湿润 7~12h,炭疽病就能侵染果粒。在多雨年份或果园排水不良、枝蔓过密等条件下,病害会更加严重 。

2 发病规律与危害

2.1 危害症状

葡萄炭疽病又称晚腐病,是由围小丛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葡萄上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葡萄果实和穗轴上,也能侵害叶片、新梢、卷须、果梗等部位,但症状不如果实和穗轴上明显。主要在葡萄生长末期、果实着色成熟时发病,在植株的枝蔓、叶片、果实、花穗等部位均能呈现出一定的病害症状(图 1)。

图1 炭疽病危害症状

2.2 发生时间

日照市莒县,大棚葡萄炭疽病的最早发病时间通常在 5 月中旬,全年 5—9 月份均可发生。当棚内气温至 20 ℃以上时,带菌枝蔓在潮湿环境下,会形成大量孢子,从而引发葡萄炭疽病。此外,病菌孢子主要依靠风雨传播,当棚内湿度超过 85%时更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

3 农业防治

3.1 加强栽培管理

3.1.1 合理施肥 葡萄生长旺盛,结果量大,因此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也明显较多。在一个生长季中,每667 m 2 葡萄园生产 2 t 葡萄时,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约为氮 17 kg、磷 6 kg、钾 22 kg、镁 6 kg、硫 3kg。葡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和数量有明显不同。萌芽至开花需要大量的氮素营养,开花期需要硼肥的充足供应,浆果发育、产量品质形成、花芽分化需要大量的磷、钾、锌元素,果实成熟时需要钙素营养,而采收后还需要补充一定的氮素营养 。

3.1.2 排水降湿 良好的通风环境有助于降低果园湿度,减少病菌的滋生。同时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与水分密切相关,水分过多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进而增加病害的发生概率。合理的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棚内地形、土壤类型等设计排水系统,挖排水沟深 60 cm、宽 40 cm 以上。建议采用滴灌方式浇水,降低棚内湿度(图 2)。

图2 滴灌浇水降低棚内湿度

3.1.3 套袋 葡萄套袋具有改善果面光洁度、提高果实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防止果实日灼、防止果实裂果、防止鸟害和冰雹的作用。同时也是预防葡萄果实炭疽病的主要措施。套袋时间一般于谢花后 20~25 d。套袋前 1~2 d 喷施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尽量选择连续晴天套袋,避免在雨天或湿度大的情况下套袋(图 3)。

图3 葡萄套袋防治炭疽病

3.2 选择抗病品种

抗炭疽病的葡萄品种包括阳光玫瑰、巨峰、夏黑、美人指、白罗莎里奥、红罗莎里奥、醉金香、昭平红等。这些品种的抗病性差异主要受品种特性、生理期、栽培管理模式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因此,在选择抗炭疽病的葡萄品种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4 化学药物防治

4.1 提前预防

日照市莒县,葡萄炭疽病的最早发病时间通常在 5 月中旬,预防应提前到 5 月上旬,预防应采取化学药物加叶面补肥的方式,在预防的同时,应采取措施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可选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000~3000 倍液+99%磷酸二氢钾 400~500 倍液喷施;或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800~1500 倍液+花立秀牌双螯合钙镁硼锌铁、中量元素水溶肥稀释 500~600 倍液喷施。用药后间隔 15 d 再用药 1 次 。

4.2 药物防治

4.2.1 萌芽前喷药 在葡萄芽萌动前,喷洒 1~3°Bé石硫合剂是减少炭疽病病菌基数的重要措施。1~3°Bé 石硫合剂既能有效杀灭炭疽病病菌,又能避免对葡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喷洒石硫合剂时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首先,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喷洒,以保证药剂在葡萄芽表面充分覆盖;其次,要确保喷洒均匀。

4.2.2 生长期喷药 在葡萄生长期,从病害初发时开始,每隔 10 d 左右喷药 1 次,连续喷药 3~5 次。常用的药剂包括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2000~3000倍液;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1000~1500 倍液等。

最佳喷洒时间是上午 10 时之前和下午 4 时之后。 在这个时间段内,气温较低,病虫害活动较为频繁,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4.2.3 采收后防治 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钙,这两种物质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当波尔多液喷施在葡萄植株上时,可以有效地杀死携带炭疽病菌的孢子,防止病害的发生。此外,波尔多液还具有保护植株的作用,可以提高植株的抵抗力,使其更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波尔多液在葡萄上的应用浓度通常为硫酸铜、生石灰和水的比例为 1∶0.5∶200,即 1 份硫酸铜、0.5 份生石灰和200 份水混合配制而成。每隔 15 d 左右喷 1 次,连喷 2 次,可以有效防治葡萄炭疽病 (图 4)。

图4 技术人员指导采收后喷药

4.3 复配防治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容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复配使用可以有效缓解抗性的产生,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选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2000~3000 倍液+450 g/L 咪鲜胺水乳剂 1000~1500 倍液;或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800~1500 倍液+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1000~1500 倍液喷施。用药后间隔7~10 d 再用药 1 次。复配后的杀菌剂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同时增加防效 。复配注意事项:

4.3.1 避免改变物理性状 农药复配后不能出现浮油、絮结、沉淀或变色,也不能出现发热、产生气泡等现象。不同剂型之间,如可湿性粉剂、乳油、浓乳剂、胶悬剂、水溶剂等不宜任意混用。

4.3.2 现配现用 复配好的药剂一定要及时使用,切勿久置。久置的复配农药容易产生缓慢的化学反应,进而降低药效。

4.3.3 混配顺序 农药的剂型不同,溶解性也不同,混配的顺序也是不同的。一般是按照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剂、乳油的顺序进行混配。对于叶面肥和农药的混配,需要先叶面施肥,然后再加入农药的顺序混配。

5 总 结

葡萄炭疽病虽然对葡萄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只要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仍可确保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对葡萄炭疽病的研究,不断完善防治技术,为我国葡萄产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