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动伊始,古交市康氏民俗文化馆第二代传承人代表康秀虹带领观众“云游”民俗馆。镜头扫过陈列的老物件——褪色的柳编簸箕、古朴的纸笸箩、泛黄的民俗画,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康秀虹的讲解让这些静态的展品“活”了起来。康秀虹指着展厅墙上挂着的“寒鸡鸡”,“过去清明前
主播/郝新凤
直播摄影/张建江文/康秀虹编辑 /康舒瑞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民俗体验活动,由古交市康氏民俗文化馆发起,通过直播镜头,让民俗文化爱好者与全国网友共同触摸清明的文化脉络。
镜头里的民俗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活动伊始,古交市康氏民俗文化馆第二代传承人代表康秀虹带领观众“云游”民俗馆。镜头扫过陈列的老物件——褪色的柳编簸箕、古朴的纸笸箩、泛黄的民俗画,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康秀虹的讲解让这些静态的展品“活”了起来。康秀虹指着展厅墙上挂着的“寒鸡鸡”,“过去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都要捏寒鸡鸡、串蒜,既是祈福,也是让娃娃们记住传统。”
直播间里,弹幕不断滚动:“原来寒食节和清明节不是同一天?”“串蒜真的能驱邪吗?”网友们的好奇心被点燃,而这场直播,恰恰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一次完美碰撞。
寒食与清明:千年习俗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话谈清明”环节,主播郝新凤给大家讲述了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渊源。从介子推的忠义传说,到古交常安乡狐爷山“忠”文化的发祥地,到随着时间推移,在唐代寒食、清明融合,再到宋代以后扫墓踏青成为主流,历史的演变让直播间观众恍然大悟:“难怪我们老家既有冷食习俗,又要扫墓祭祖!”
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鲜活的民俗实践——“串蒜”和“捏寒鸡鸡”。镜头前,只见几位女士手指翻飞间,已经串好一串,一个红绳将蒜和五颜六色的花布串联,悬挂成串。旧时挂在门上,小孩挂着身上,能避五毒,保家宅平安。而捏寒鸡鸡的面塑技艺更是让网友惊叹,小小面团在花馍非遗传承人徐秀俊手中几经揉捏,竟化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有的还点缀着花籽作眼睛,憨态可掬。
蛇盘盘的故事:民俗里的生命智慧
“清明节捏寒鸡鸡时一定会捏蛇盘盘,‘蛇盘盘’和陶氏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盘里龙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康秀虹说到,“在民间,蛇被视为灵物,能守护家宅平安。老人们相信,清明时节蛇结束冬眠,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这一传说不仅蕴含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更暗合现代生态观念——万物有灵,和谐共生。
非遗交响:小调里的千年回响
“串上花花戴上蒜,清明节习俗往下传,戴蒜为了逼邪气,寒食节来不能忘,康氏民俗馆办的好, ………各家里东西都保护好………。”一阵悠扬的曲调穿透直播间。小调传承人张志平老师即兴唱起小调。略带沙哑的嗓音仿佛带着黄土高原的风沙,弹幕瞬间安静下来,静静聆听这未经修饰的原生态演唱,这恰是数字时代最稀缺的文化基因。
直播民俗:让传统活在当下
这场直播,许多网友评论:“没想到民俗这么有意思!”“明年清明,我也要试试捏寒鸡鸡!”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习俗正逐渐被简化甚至遗忘。而康氏民俗文化馆的这场直播,却用最潮流的方式,唤醒了最古老的文化记忆。它告诉我们:这些习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互动、可以体验、可以传承的活态文化。
直播活动结束了,当年轻一代在直播间里学会捏寒鸡鸡,当城市家庭重新挂起串蒜,当“蛇盘盘”的故事被再次讲述——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便真正活在了当下。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