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琳琅满目的AI工具“上厅堂”能比肩李白杜甫吟诗三百首,“下厨房”能化身键盘侠毒舌辣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在悄然渗透新闻播报、法律咨询、金融投资等文科类岗位。
当国内外知名高校宣布文科缩招、裁撤人文社科专业的新闻吸引公众眼球时,“文科无用论”的喧嚣在AI时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似乎印证了这一论调——
琳琅满目的AI工具“上厅堂”能比肩李白杜甫吟诗三百首,“下厨房”能化身键盘侠毒舌辣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在悄然渗透新闻播报、法律咨询、金融投资等文科类岗位。
“AI焦虑”从职业选择传导至大学选专业,录取分数线的追涨杀跌养活一大批自媒体,无数考生和家长用自己的真实人生与前途演绎“羊群效应”。
然而,文科的“危机”从来不是新鲜事。从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崇拜,文科在历史长河中“已死”多次,却延绵至今。
新一轮AI带来的“危机”,实则是文科再一次变革发展的新契机。
AI与文科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赋能”关系。文科的理论与实践,涵盖收集整理、分析、推理、创新等环节。
诚然,AI的惊人效率,的确能替代其中部分低阶重复性工作,但同时也加速了文科的研究和应用。法律文书的自动化生成、新闻标题的润色优化、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整理,这些任务中AI的完成速度和质量远超人类。此外,AI还能利用智能体模拟社会中的个体,完成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社会实验,解决传统文科中难以量化或验证的复杂问题。
然而,当前AI的分析能力尚可,推理却比较吃力。至于创新,恐怕就碰到了AI的第一个盲区。
AI的原理是统计数学模型,生成的作品本质是原始数据集的拼贴重组。“喂”进去什么料,“做”出来什么菜,AI写作绘画都无法脱离人类文学、艺术史的风格框架。
因此,AI或许能尝试组合式创新,但却难以真正突破数据隐含的认知边界;或许能在探索中激发人的新灵感,但却难以真正脱离人类进行创新。
AI的第二个盲区,在于无法定义价值。AI可以下棋赢过人类,但游戏规则和获胜目标是人类预设的;AI可以写出各种风格的小说,但哪篇最能打动人心,还得由人类来评判。
相比之下,文科的核心价值不只在于技能输出,更是对文明、伦理与意义的追问。
AI像一台高效却机械的冰冷机器,永远无法点燃文科所追求的熊熊烈火。不过,文科却可以反过来温暖AI,甚至是AI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燃料”。
AI的训练依赖语言、艺术、历史等文科物料。语言学理论直接影响AI自然语言处理的准确性,而文学作品的语料库决定了AI文本的审美高度。针对AI所缺乏的伦理与价值判断能力,更是需要文科来掌舵。AI自动驾驶的规则,AI写作的价值观规范,AI算法歧视、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问题的应对和管理,都离不开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一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的介入。
技术需要嵌入社会共识,而文科正是构建共识的桥梁。
事实上,AI本身带来的社会巨变,就是亟需文科研究的重大话题。
画师们争吵着AI创作的版权在素材提供者,但AI生成的错误资讯却不用语料提供者担责,法学家们如何确定权责边界?AI可能导致文员、翻译、司机、甚至是程序员失业,经济学家们如何设计制度来避免社会分配不公?学校一边大力倡导AI教育,一边限制使用AI完成作业,教育学家们如何明确AI时代学生应培养的核心能力?未来的AI如果产生自我意识,在更遥远的具身智能、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争夺话语权,哲学家们又将如何界定“生命”?
这些争议,恰恰预兆了AI时代文科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未来的文科,应是“新文科”——文理交叉、问题导向、价值引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今天,AI为“新文科”建设注入新动能:它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让人文社科学者更专注于文明批判、伦理建构与意义探索;而当技术突飞猛进时,唯有坚守人文精神,才能避免在“效率至上”的迷途中失去方向。
AI与文科的关系,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辩证统一。把文理二元对立,肤浅地讨论“有用性”,是一种短期功利主义。文科是否“有用”,本身就是一个需由文科来判断的问题。
文科从未无用,它正挥舞着AI的魔杖,重新定义人类的未来。
撰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陈威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斑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