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位于婺城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尖峰通信电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高速串联机、成缆机、挤塑机等设备正飞速运转,经过串联、对绞、成缆、护套等多道精密工序,一根根电缆陆续下线。
心声:
“28年专注一根电缆,从追着标准跑到制定标准,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八婺大金匠、婺城区企业优秀科技人才卢超芳
在位于婺城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尖峰通信电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高速串联机、成缆机、挤塑机等设备正飞速运转,经过串联、对绞、成缆、护套等多道精密工序,一根根电缆陆续下线。
卢超芳的办公室就设在车间里。每天,她穿梭在各台设备之间,仔细检查设备运转情况,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并不时提醒员工注意技术要点。这种“零距离”的工作方式,让她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每一米出厂的电缆都达到最高标准。
策划:张明 丰晓原
文字: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孙武斌
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方婕
图片: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吴潮宏
视频: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周金权
海报: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 艺
28年专注:一个“电小白”的逆袭
“刚入行时,我对电缆制造完全不懂。”回忆起1997年入职时的情景,卢超芳坦言当时的自己完全是个“技术小白”。那一年,尖峰电缆引进了一套需要电脑操作的测试系统,正是这个机缘,让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她获得了这份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检验员。
在基层检验岗位上,卢超芳从最基础的室内通信电缆检测开始,逐步接触同轴电缆和数据电缆三大类产品。她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表现快速成长,从检验员逐步晋升为班长、大班长,最终成为检测中心主任。“相对来说,数据电缆的技术要求最高,当时国内相关资料很少,全靠自己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产品检验经验,对电缆制造工艺有了深入理解。
2006年,全国首届电线电缆制造工(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了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大赛组委会提供的专业书籍和电缆标准清单,让她第一次系统了解到电缆生产的完整知识体系。“这次比赛彻底改变了我的专业认知,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技术天地。”此后,卢超芳更加坚定了继续钻研、不断学习的决心。
2011年,卢超芳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从质量检验转向技术管理,被提拔为公司技术总监。“这个角色转变要求我必须全面掌握从原材料特性到工艺参数,再到产品质量的整个生产链条。”她说,正是多年积累的扎实检验经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让她能够将不同电缆产品的技术原理融会贯通。“看似不同的产品类型,其核心技术其实是相通的。”这种全面的技术素养,不仅让她在客户交流中能够提供精准专业的技术建议,赢得客户深度信任,也成功拓展了公司的市场版图。
技术突围:产品迭代开辟市场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持续创新。”在技术岗位深耕数年,卢超芳敏锐意识到传统电缆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室内通信电缆为例,上世纪90年代供不应求的产品,随着技术进步逐渐被市场淘汰。“这让我明白,必须加快产品迭代,同时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尖峰电缆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观点。该公司1993年成立时主营市话电缆,曾创下投产四年即跻身邮电部通信企协50强的佳绩。然而随着光通信技术普及,传统业务遭遇断崖式下跌。
“过去我们主要服务运营商,不愁产品销路,然而时代发展倒逼我们必须转型升级,将重点放在需求更多元的民用市场。”此后,尖峰电缆陆续推出同轴电缆、宽带网线等,逐步在民用领域积累起一定基础。
技术突破带来市场机遇。近年来,卢超芳带领团队重点攻克地铁专用电缆的技术难题。2012年,公司首次为香港地铁供货,积累了宝贵经验;2017年成功拿下西安地铁的订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19年实现国内市场批量供应,应用于北京、香港、深圳、杭州等近30个城市地铁项目,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30%。更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国际工程提供通信保障。
“与传统电缆相比,地铁电缆在传输性能上虽无显著差异,但其阻燃阻水性能要求更为严苛。”卢超芳介绍。2022年,国家出台地铁电缆新标准,要求其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为此,团队进行了300多次产品试验,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如今,产品已基本达到新标准要求,虽然在成本控制上仍面临挑战,但技术指标已完全符合规定。”
“技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卢超芳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如今,这些技术积累正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提供核心支撑。
团队引领:用心培育新生力量
在尖峰通信电缆的车间里,卢超芳正俯身指导年轻技术员调试设备。作为公司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这位从检验员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正将28年的经验倾囊相授。
近年来,卢超芳先后荣获“八婺金匠”“八婺杰出金匠”“八婺大金匠”称号。作为行业专家,她曾担任全国电线电缆挤塑工大赛裁判,参与制定了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为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培养年轻人是我的责任。”从2020年担任集团内部培训师以来,卢超芳已培养出检验工高级技师1名、技师1名、高级工3名,挤塑工高级工7名等一批技术骨干。她积极参与并推动了“青蓝计划”导师带徒活动,与5名员工结对,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
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同样令人瞩目。团队研发的发泡型地铁通信电缆采用三大创新技术:泡沫皮绝缘技术、双层共挤工艺、预成形调试技术,可提升传输性能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该产品已通过专业检测,获得发明专利,并应用于多个重点工程项目。“要沉下心来钻研技术,在传承中创新,努力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卢超芳寄语团队中的青年工人。
如今,卢超芳依然保持着清晨巡线的习惯。她的指尖能感知铜芯最细微的震颤,耳朵能捕捉绝缘层挤压时0.1秒的异响。她设计的“铜芯韵律”训练系统正培养着新一代技工——那些曾令人望而生畏的金属,终于在匠心浸润下谱写出精密的诗篇。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