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关守龙提出的 “九易”,即“易、义、意、异、艺、诣、益、忆、毅”,以独特的视角构建起一座通往智慧殿堂的桥梁,与大道、宇宙、自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紧密相连,为我们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
在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关守龙提出的 “九易”,即“易、义、意、异、艺、诣、益、忆、毅”,以独特的视角构建起一座通往智慧殿堂的桥梁,与大道、宇宙、自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紧密相连,为我们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
一、道门视角下的“九易”内涵
易:洞察宇宙变化的法则
在道门文化里,“易” 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的本质便是变化。从天体的运转到四季的更迭,从生命的诞生到消亡,无一不在 “易” 的范畴内。就像日月星辰的轨迹,时刻在变,却又遵循着恒定的宇宙规则,这是“易”中蕴含的常与变。领悟“易”,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不执着于一时的得失,明白一切皆在变化之中,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义:遵循自然道义的准则
“义” 在道门中,是对自然道义的尊崇。它强调顺应天理,不做违背自然和生命规律之事。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便是“义”的体现,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行事应符合自然的道义,保护生态、关爱万物,如同道家倡导的“慈俭让” ,以慈爱之心对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度索取,这便是“义”在自然与生活中的实践。
意:修心正意以达自然境界
“意” 关乎内心的意念与精神追求。道门重视内心的修炼,认为内心的纯净与坚定是与道相通的关键。当人的意念不被世俗的杂念所扰,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便能体悟到道的存在。比如在冥想、静修时,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心的宁静,让意念与自然的韵律相契合,实现精神的升华,这便是“意”的修行意义。
异:尊重万物独特的自然性
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之处,“异” 正是对这种差异性的尊重与珍视。每一片树叶、每一颗星辰都独一无二,它们在各自的位置上闪耀光芒,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从自然文化角度看,尊重“异”,是欣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强行统一,而是让万物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绽放光彩。
艺:以艺术感悟自然之道
“艺” 是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自然和道的感悟。道家追求“天人合一” ,艺术创作便是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之一。绘画中对山水自然的描绘,音乐里对自然声音的模仿与升华,都是艺术家通过“艺”将内心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展现出来。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画家借笔墨描绘山川河流,传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道的体悟,观者也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自然的神韵与艺术的魅力。
诣:追求与道合一的至善境界
“诣” 代表着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趋近完美的境界。在道门中,这是对道的不懈追求,力求达到与道合一的至善之境。就像修行者通过长期的修炼,提升自身的品德与智慧,逐渐领悟道的真谛,在生活中言行举止皆符合道的准则,实现从平凡到超凡的蜕变,达到人生的至高造诣。
益:秉持利物利生的自然观
“益” 体现了道家利物利生的思想。自然孕育万物,滋养众生,而人类也应回馈自然,帮助他人。道门倡导“损有余而补不足” ,当我们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保护环境、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便是践行“益”的理念。这种行为不仅使他人受益,也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满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忆:铭记自然与生命的本真
“忆” 是对过去经历、传统智慧以及自然与生命本真状态的铭记。道门文化历史悠久,先辈们在探索自然、追求道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铭记这些,能让我们不忘初心,不迷失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同时,回忆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纯净,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坚守内心的宁静与善良。
毅:坚守向道之心的意志
追求道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毅” 便是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守向道之心的坚定意志。无论是修行者在修炼中遇到的身心考验,还是普通人在生活中践行道家理念时面临的阻碍,都需要“毅”来支撑。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在追求道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不为外界所动摇,最终实现精神的成长与超越。
二、儒门视角下的“九易”阐释
易:顺应社会变化,坚守正道
在儒家文化中,“易” 同样强调变化,但更侧重于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儒家认为,人应在时代的变迁中,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坚守道德准则与正义。例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面对各国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革,始终秉持着“仁”的核心思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虽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正道的坚守,这便是儒家对“易”的践行。
义:践行伦理道德,担当社会责任
儒家的“义” ,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准则,也是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朋友之间的诚信、对国家的忠诚等。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面临生死抉择和道德困境时,儒家倡导为了正义和道德,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是儒家“义”的深刻体现。
意:端正思想动机,树立远大志向
“意” 在儒门中,指的是人的思想动机和志向。儒家强调“诚意正心” ,认为只有内心真诚、思想端正,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一个人树立远大的志向,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并以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去追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志向不仅关乎个人的成就,更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激励着人们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异: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儒家重视个体差异,主张“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天赋和才能,教育者应根据这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个体差异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儒家倡导包容和理解,让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共同为社会的繁荣贡献力量。
艺:以六艺修养身心,实现人生价值
儒家的“艺” 通常指“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艺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通过学习“六艺” ,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例如,“礼” 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使人懂得尊重他人;“乐” 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内心平和。儒家认为,通过对“艺”的学习和实践,能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诣:追求道德与学问的至高境界
在儒家看来,“诣” 是对道德修养和学问知识的极致追求。儒家学者一生致力于修身立德、钻研学问,以达到圣贤的境界。这种追求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成为社会的楷模,引领他人走向正道。像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道德学问和思想智慧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学习和追求的典范,激励着无数人在道德和学问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益:推己及人,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益” 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还要关心他人的福祉,积极帮助他人。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将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传递给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儒家的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忆:铭记历史与传统,传承文化精神
儒家非常重视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忆” 就是对过去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先辈教诲的铭记。通过学习历史,人们可以吸取教训,明白兴衰成败的道理;传承文化传统,能让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后人能够领悟儒家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毅: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地践行儒家之道
儒家的修行之路充满挑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毅” 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始终坚定地践行儒家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无论是在个人的修身过程中,还是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儒家学者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将儒家思想传播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关守龙的“九易” ,从道门和儒门两个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大门。它融合了道家的自然超脱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既有对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又有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担当,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修身养性、处世为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践行 。
来源:白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