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揭露肠癌晚期生存困境,80%患者是治疗策略出错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9 19:04 1

摘要: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肠癌年新增病例51.71万,死亡20万,85%患者确诊即晚期,年轻患者比例持续攀升[1]。而占据85%的晚期肠癌患者,他们的5年生存率仅为10.8%[2]。

#癌症患者,一般存活期有多长#
#癌症患者的出路在哪里?#

近10年来,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激增1倍,已成为第2大高发癌种。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肠癌年新增病例51.71万,死亡20万,85%患者确诊即晚期,年轻患者比例持续攀升[1]。而占据85%的晚期肠癌患者,他们的5年生存率仅为10.8%[2]。

确诊即晚期,如何打破生存困境?

今天我们就用两个确诊即结肠癌Ⅳ期且发生肝转移的患者案例,来揭开晚期肠癌突破生存困境的关键步骤。

【快速直达通道✨】长文干货没耐心看?贴心为你准备了张教授精华解读版!下滑至文章中部点击视频,带你速览核心观点,用最轻松的方式get文章精髓~(悄悄说:视频版还有教授独家延伸解读哦!)

PART01 病情概述

患者童先生:复发转移不停,治疗手段用尽,为何癌细胞会失控?

2021年6月,童先生体检发现癌胚抗原(CEA)增高,且出现体重下降,就到医院进一步排查。肠镜、腹盆增强CT、上腹部MRI等检查确诊结肠癌且有肝脏转移。2021年8月5日,童先生做了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肝部分切除术。

术后病理显示:

1、(降结肠)肿瘤最大径:4.5cm另两径:3x1.5cm。肿瘤侵犯脏层腹膜,可见脉管癌栓;可见神经侵犯。肠周淋巴结转移个数/总个数:2/23,转移癌侵犯1枚淋巴结被膜外。在浆膜下、肠系膜或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周围组织中发现癌结节。

2、(肝部分(S6/7))可见癌转移,伴坏死,大小4.5x3x3,癌紧邻肝切缘(肝部分(S3))可见癌转移,伴坏死,最大径0.4cm,切缘未见癌【TNM分期】pT4aN1bMla

3、【免疫组化】EGFR(2+),HER2(0)【HER2阳性对照(3+),HER2阴性对照(-)】,KI67(热点区80%+),MLHI(+),MSH2(+),MSH6 (+),pan-TRK(-),PD-L1(22C3)(CPS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初诊时15%~25%的结直肠患者被发现有肝转移,即使完成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仍有25%~50%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3]。

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后,如不经治疗,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

于是,童先生术后又进行了规律化疗8个周期(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但好景不长,距手术仅10个月后(2022年6月10日),童先生又发生了肝转移复发;两肺多发结节(2023年4月17日);右侧盆腔软组织结节,FDG代谢明显异常增高(2023年4月28日)等转移征象。于是2022年6月至2025年3月期间,他多次进行了手术(2次),化疗(7次),靶向+免疫治疗(6疗程),可以说极尽各种治疗手段来扼制肿瘤的反扑,下图的治疗过程图不难看出。

患者杨先生:打破晚期肠癌生存困境,术后5年达到临床治愈!

2020年5月,杨先生因左下腹剧烈疼痛就医,行腹部CT、PET-CT、肠镜确诊结肠癌且有肝脏转移。2020年6月,杨先生做了肝部分切除术+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显示:

1、(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癌侵及浆膜下纤维脂肪组织;可见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肠周淋巴结可见癌转移(4/21),癌侵及淋巴结被膜外。

2、肝S8切除肝组织内见中分化腺癌,符合肠癌肝转移;肝切缘未见癌;肿瘤病理分期:pT3N2aM1。

3、术后基因检测结果:KRAS突变p.G12A,APC突变,MSS,TMB 4. 49muts/Mb,NRAS、BRAF野生型。

4、术后腹部CT:肠系膜内新见多发小淋巴结。2020年7月至10月,行XELOX方案化疗5周期。2020年12月至今在张明徽教授的乐和新医团队团队指导下进行vNKT细胞免疫治疗,多次复查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征象,至今已达5年临床治愈。

同样结肠癌Ⅳ期肝转,结果为何差异大?

从上面的两位患者的治疗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童先生与杨先生的治疗方案分歧从第一次手术、化疗后就出现了。

肿瘤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后,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手段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癌细胞,体内的微小残留病灶虽然通过常规检查无法被发现,但这些微残留癌细胞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并开始繁殖,最终引起复发或转移。

童先生在手术、化疗降低肿瘤负荷后,面对肿瘤分期晚、腹膜侵犯、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淋巴转移、癌结节等诸多不利因素,没有寻求其他治疗方法积极降低复发转移概率,潜伏或休眠状态的残留癌细胞就一次次卷土重来。虽然后期童先生经历了几轮手术和化疗、靶向治疗后也开始使用免疫治疗等方法,但最佳时期已错失。

PART02结论与点评

反观杨先生,在了解到Ⅳ期肿瘤,常规手术+化疗并不能完全根除肿瘤,微残留依然不可避免,此时主动出击才是更长久生存,甚至治愈的关键。

于是杨先生在结束手术、化疗后就找到免疫学专家张明徽教授团队寻求更为系统的【第二诊疗建议】,经过张教授团队评估:

1、手术化疗后瘤负荷降低,正是清除微残留癌细胞的好时机,此时介入细胞免疫治疗最佳。

2、免疫细胞的选择,张明徽教授研究的vNKT细胞作为杀伤肿瘤细胞的“特种兵”,不仅清除残留癌细胞是“好手”,同时还能调节肿瘤组织内部的免疫微环境,打破肿瘤的免疫逃逸,重建正常免疫系统,进一步预防复发转移。

3、治疗频次选择,评估杨先生肿瘤已处于晚期,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多,细胞免疫治疗起始阶段采取加强方案2疗程/月。

就在杨先生结束手术+化疗后的第2个月,就进入了vNKT细胞免疫治疗,也走上了与转移复发渐行渐远之路。相似的病情,不同的选择让童先生和杨先生走上了两条不同的治疗之路,杨先生已成功“毕业”,而童先生却还在追寻...

vNKT细胞免疫治疗

NKT细胞 (Natural killer T cell),是一种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受体TCR,又有NK细胞受体的特殊T细胞亚群,它兼具NK细胞和T细胞的重要特征,具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双重能力,可以非常快速地杀伤肿瘤细胞。在NKT细胞亚群中,有一种个头更大、杀伤能力更强的特种兵,就是清华大学张明徽教授的实验团队发现的vNKT(Variant Natural Killer T)细胞。

这群vNKT细胞在体内的数量非常少,且不会轻易被激活。但是一旦被活化,却能以一当百,杀灭那些可能残存在体内无法被发现的肿瘤细胞。另外,研究还发现vNKT细胞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不仅能够直接杀伤癌细胞,还会调节肿瘤组织内部的免疫微环境,杀伤抑制性免疫细胞MDSCs,打破肿瘤的免疫逃逸,重建正常免疫系统,进一步预防复发转移。

实验条件:有vNKT细胞存在的情况下,经过16个小时,近乎所有B16肿瘤细胞被杀死!

正如张明徽教授所说:癌症确诊了,早期别大意,晚期也别恐惧,更不要放弃!

医学教科书和指南是历史书,历史书里没有未来,我们要做智慧型的患者,我们要去寻找教科书里没有的,面向未来的可以治愈癌症的方法。

参考来源:

[1]结直肠癌 | 2020年中国与全球结直肠癌流行概况分析.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3月第45卷第3期 Chin J0neol,March 2023,Vol.45,No.3

[2]MillerKD , Nogueira L , Devasia T ,et al. Cancer treatment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 2022[J]. CA Cancer J Clin, 2022,72(5):409-436. DOI:10.3322/caac.21731 .

[3]黄忠诚,苏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策略[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3(5):4.DOI: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3.05.02.

张明徽 乐和新医创始人

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2002年发现vNKT细胞至今,张明徽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走过了20余年的研究历程,积累了700余例实体肿瘤的治疗经验,涉及几乎所有常见实体肿瘤,研究结果充分证明vNKT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价值。

适用于病理恶性程度较高或存在复发风险的术后患者;经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常规治疗肿瘤已基本控制但仍未达到治愈的患者;持续存在较高致癌因素的患者;放疗、化疗不耐受的患者。这些患者如果在传统抗肿瘤治疗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后续治疗,复发、转移或再发肿瘤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vNKT细胞治疗是理想的后续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来源:张明徽谈免疫与新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