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旱情有多严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的数据,全区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崇左市更是重灾区,气象干旱面积达97.5%,特旱面积高达68.7%。411万亩甘蔗受灾,如同口渴难耐的巨人,预计减产两成以上。一些蔗农的损失更为惨重,一位名叫刘五的蔗农就跟我
广西崇左,号称“中国糖都”,今年却遭遇了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的严峻考验。这场罕见旱情给当地甘蔗生产带来了沉重打击,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这场旱情有多严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的数据,全区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崇左市更是重灾区,气象干旱面积达97.5%,特旱面积高达68.7%。411万亩甘蔗受灾,如同口渴难耐的巨人,预计减产两成以上。一些蔗农的损失更为惨重,一位名叫刘五的蔗农就跟我说,他家的甘蔗预计减产一半。这不仅意味着他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更让他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德天跨国瀑布,这个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也因持续干旱而“缩水”,原本200多米宽的瀑布,如今宽度减少了一半,对当地旅游业的冲击显而易见。一些村屯甚至面临生活用水告急的困境,大新县桃城镇黎明村贵明屯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崇左甘蔗种植面积达411万亩,产量2564.2万吨,占广西全区的35.5%,人均产量超过1万公斤;2023/2024年制糖期原料蔗入榨量1725.1万吨,蔗农售蔗直接收入约1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蔗农的汗水和付出,如今却因为旱情蒙上阴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崇左市迅速行动起来。政府层面印发了《关于抗旱保春耕工作的通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并构建“财政+企业+社会”协同投入机制,累计筹措抗旱资金5747万元。
多家糖企,包括中粮、东亚、湘桂、南华等,也积极参与到抗旱救灾中,提供抗旱助农补贴、抽水设备和柴油等物资支持。例如,扶南东亚糖业就投入了近600万元用于抗旱救灾。蔗农们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积极补苗,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的村屯甚至组织村民合力购买水罐车抽水浇灌。岜板屯的蔗农们就采用了滴灌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东罗镇客兰村的村民则自发组织起来,想方设法寻找水源。为了应对这场旱情,崇左全市共启用抗旱井2.7万多口,使用抽水设备超过26万台(套),并开展地面增雨作业超过1000次,增加有效降水约8.3亿吨。即使是打井,也需要排队3-5天,一口井的费用高达3-4万元,这反映出当地抗旱工作的紧迫性和难度。
4月22日以后,崇左地区迎来了几场及时雨,旱情有所缓解,一些地方排队打井的现象也减少了。4月30日晚,一场短时强降雨更是让干旱的土地得到滋润。甘蔗开始“解渴”,部分种植户抓住机会套种西瓜,也获得了一些额外的收入。不少蔗农虽然损失惨重,但对来年的种植仍然抱有希望。不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防御处的预测,4月底前气象干旱虽然会得到缓解,5月基本能够缓解,但5月中旬前部分地区仍存在风险,主要江河天然来水量总体偏少3成以上。
这场旱情对崇左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重创了甘蔗种植业,也波及到与之相关的加工、运输等产业链。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崇左市政府未来需要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抗旱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挑战。同时,这次抗旱也展现了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团结协作精神,这种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或许是导致此次持续干旱的重要因素,这提醒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许多蔗农在干旱中仍然坚持耕作,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韧性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让我意识到,在应对自然灾害面前,团结协作、积极应对才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面对未来,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挑战?政府和企业还能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抗旱措施?崇左市又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风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崇左的抗旱历程,是人与自然抗争的生动写照,也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更加 resilient 的未来。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