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下午,一面绣着“无私奉献 爱满人间”的锦旗被郑重送到吕梁市中志协救援队综合救援大队队员手中。锦旗展开的瞬间,所有人的思绪都被拉回那个与烈日赛跑的午后——4月25日,这支队伍用4小时、30公里的连续奔波,在滚烫的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温暖的生命赞歌。
4月27日下午,一面绣着“无私奉献 爱满人间”的锦旗被郑重送到吕梁市中志协救援队综合救援大队队员手中。锦旗展开的瞬间,所有人的思绪都被拉回那个与烈日赛跑的午后——4月25日,这支队伍用4小时、30公里的连续奔波,在滚烫的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温暖的生命赞歌。
15:00 烈日下的紧急集合
4月25日15时,离石区气温飙升至27℃,柏油路面蒸腾着热浪,柳絮裹挟着沙尘在滚烫的空气中翻滚。正在整理装备的救援队突然接到贺某家属的紧急求助:“我的孩子丢了,智力二级残废,穿深灰色上衣、黑色裤子……”电话里,家属的声音带着哭腔,隐约传来幼童焦急的呼喊:“哥哥去哪了?哥哥……”
“全体注意!紧急寻人!”队长在工作群内连发三条消息。不到10分钟,15名队员从城市各个角落奔赴集结点。综合救援大队队员兵分三路:一组携带走失者照片在袁家庄社区挨家挨户询问,二组调取乔家沟路口的交通监控,三组则沿着贺某常去的公园、广场周边排查。
走失少年的信息已经打印完毕,照片上少年略带茫然的眼神,让每个人都捏紧了手中的对讲机。
16:30 监控盲区的“大海捞针”
“监控显示少年14:50出现在乔家沟巷口,之后拐进一条没有摄像头的无名小路。”二组队员紧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根据步态分析,他大概率往袁家庄方向移动了。”
此时阳光依然刺眼,队员们的制服已被汗水浸透。在久安路的老巷子里,队员冯健掀开一处废弃的木板堆,干燥的木屑扬起呛人的粉尘,他眯着眼挥手驱散尘埃,“小伙子?你在哪里?”光束扫过杂草丛生的墙角,只惊起一只爬行动物。
“大家注意,高温天气下他可能会找阴凉处!”对讲机里传来指挥长刘崇斌的指令,“重点排查废弃房屋、公交车站、商铺屋檐!”
在袁一路一个五金店门口,店主突然叫住队员:“我上午见过这个孩子。他询问去田家会的路。”这个关键线索让所有人精神一振,队员们立即兵分两路,一组调取沿途商铺监控,一组驱车向田家会方向追击。
阳光从车窗斜射进来,在队员们晒黑的脸上划出明暗交界线,车载温度计显示32℃。郝文博的喉结滚动着吞咽干渴,目光却死死盯住车窗外每一个移动的身影。闫宇超的后背已湿透,却坚持摇下车窗:“咱们不要开空调,别漏了线索!”
18:00 省道上的暮色相逢
18时,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气温略有回落,但地表余热未散。
当救援车行驶至归化村路段时,队员霍永祥突然指向前方:“快看!骑单车的孩子!”远处,一个摇晃的身影正沿着省道骑行,深灰色上衣被汗水洇出大片盐花。
“减速!慢慢靠近!”队员王福平第一个冲下车,小跑着接近少年:“别急,我们带你回家。”少年转头时,一瓶冰镇饮料已经递到他手中。队员们围拢过来,有人帮他扶住歪斜的单车,有人用纸巾擦拭他额头的汗,有人撕开面包包装:“先垫几口,你妈妈在等你回家呢。”少年攥着饮料瓶的手指渐渐放松,喉咙里发出含混的应答,混沌的眼睛里,泛起一丝水光。
19:10 星光下的平安守护
返程路上,队员们轮流陪少年聊天。车载广播正播报着当天气温:“离石区最高温27℃……”而此刻,车内的温度却因一瓶冷饮、一句问候,变得格外清凉。
当贺某家的灯光出现在视野中,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几道身影正焦急地张望着。车门打开的瞬间,少年的母亲哭喊着扑过来,膝盖几乎要触到地面:“谢谢你们,谢谢……要不是你们在太阳底下晒了几个小时……”队员们慌忙托住她。
“这是我们该做的。” 队长刘崇斌揉了揉少年的头发,转身钻进救援车。对讲机里,新的求助信息正在闪烁。暮色中,救援车的灯光渐次亮起,后视镜中,贺家几口人仍站在原地。
这场救援,不过是吕梁中志协救援队 365天里的普通一仗。从深山搜救时被荆棘划破的裤脚,到洪灾现场泡发的脚掌;从地震废墟里刨出的半块饼干,到跨年夜寻回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此刻,救援车顶的警示灯仍在旋转,将“人道、博爱、奉献”的徽章映得通红,宛如吕梁山巅永不坠落的星辰。(记者 张娟娟)
来源:黄河新闻吕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