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再发Nature,又连续四周发顶刊;今年CNS顶刊已突破20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11:13 1

摘要:5月7日晚,北京大学彭书时带领团队与合作者在顶刊Natur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大气甲烷季节性振幅的变化趋势。大气中甲烷的混合比存在季节性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季节性循环振幅(SCA)有所减小,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季节性

5月7日晚,北京大学彭书时带领团队与合作者在顶刊Natur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大气甲烷季节性振幅的变化趋势。大气中甲烷的混合比存在季节性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季节性循环振幅(SCA)有所减小,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季节性循环振幅则有所增加。这些相反的季节性循环振幅变化趋势有助于理解全球甲烷收支的长期变化,因为甲烷的排放和汇对季节性循环振幅具有相反的影响。然而,甲烷季节性循环振幅的变化趋势尚未得到详细探讨。

本研究利用一系列大气传输模型模拟,将观测到的甲烷季节性振幅变化趋势归因于排放变化以及与羟基自由基(OH)反应所导致的大气汇的变化。研究发现,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振幅的减小主要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排放(如湿地排放)增加所致,这为先前研究中提出的正气候反馈假设提供了证据。相比之下,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甲烷振幅的增强则主要归因于羟基自由基氧化作用的加强。该研究结果为自1984年以来对流层羟基自由基浓度增加10±1%提供了独立证据,结合大气甲烷浓度的增加,这表明大气甲烷汇增加了21±1%。

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为北京大学,唯一通讯作者为彭书时,他200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法国冰川与自然地理环境实验室和法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国加入北京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彭书时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反馈,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他曾获得国家基金委优青和杰青项目等荣誉。本篇Nature也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3月21日王少鹏的Science文章后,再发顶刊研究成果。

之前我们已报道过了,北京大学今年前三个月,也就是第一季度,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了惊人的16篇CNS顶刊文章,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但距离前2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前三月,北京大学还曾实现连续七周发表顶刊,期间共发表12篇CNS的壮举;此后,北京大学进入了短暂休整期。

但其实最近,北京大学势头依然强劲,只是不像之前那么亮眼而让人感受没那么直观,算上本周的这篇Nature,其实北京大学又已经实现了连续四周在顶刊发文了。4月14日,北京大学瞿礼嘉和钟声合作在顶刊Cell(short article形式)上报道了两步自花授粉机制使十字花科植物繁殖力最大化;4月21日(周一),北京大学黄建永与中国农业大学朱奎(最后通讯作者)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黄术强合作在顶刊Cell上报道了组织几何机构在时空上驱动细菌感染;5月1日(周四)北京大学姜长涛和乔杰团队合作在顶刊Science上报道了肠道共生丝状真菌通过次级代谢产物—CerS6—神经酰胺轴改善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MASH)。加上这连续四周发表的4篇CNS顶刊文章,目前北京大学今年以第一单位发表的顶刊数量已经突破了惊人的20篇(8篇Nature、7篇Science和5篇Cell),遥遥领先其他高校,照这趋势下去,2025年全年有望突破40篇,将要大幅度的刷新历史新高。

来源:科技大满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