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朋友圈看到赵澄眀纪念其兄长的文章《神奇的榆钱树》,特别感动,便给他打电话,想在公众号发。他将自己多位亲人对文章的反应,以及对亲人的回复都发给我,使我对他的家庭有了更多了解,心中生出无限敬意。
梅梓祥导读:
我在朋友圈看到赵澄眀纪念其兄长的文章《神奇的榆钱树》,特别感动,便给他打电话,想在公众号发。他将自己多位亲人对文章的反应,以及对亲人的回复都发给我,使我对他的家庭有了更多了解,心中生出无限敬意。
澄明写的“大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或者说是矿工。“大哥”的聪明才智,勤劳善良,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乃至对小动物的爱心,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品德。他的生命虽然像流星一样消失,但精神却长存于亲人和工友们的心中。澄明与他亲人的写作、追思,不仅是家风的传承,也是向社会传播、弘扬真善美。我在公众号首开先例,将澄明一家人写的纪念文字一起编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的健康、文明,像澄明一家那样,忠厚传家,积极上进,和睦关爱,我们的社会何愁不友善,何愁不进步呢!
澄明多年前在报社学习,与我相识,还共同写过文章,退休前在企业任党委书记,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对他的印象是性格沉稳,彬彬有礼,修养很好。看过他的作品,始知受益于原生家庭厚德载物的滋养。
神奇的榆钱树
赵澄明
大哥的坟头野长着一簇茂蓬蓬的榆钱树,灌木状,两人高,已四十余年。我惊异于它殊难见于家乡的坟茔,更莫名在大哥不幸罹难几年后迁归祖坟的第二年,就独长于大哥的坟头,其间还经历过一场野火而毫发无伤。
莫非有什么灵异?
据事后大哥几位工友讲,出事前几天,大哥的爱犬就异样地叫跑,当天不知所踪。
大哥生于一九五二年,初中文化,先在生产队放羊,十七八岁,参加县里组织的施工团,在邻县建设战备工程。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得知百里外的中条山铜矿招合同工,在村里有名额,第一时间跑到村支书家替子报名,经村里推荐,被招为合同工,不久即转正,成为带班工长。一九七九年冬,考察提干之际,因井下一起意外事故,和一位工友同时遇难,年仅二十九岁,被评为烈士。其时,他唯一的女儿出生七个月,仅在大嫂探亲时见过一面;父母年近五旬,已值衰年;三个弟妹还在上学。作为家里唯一在外挣工资的顶梁柱,他是多么不舍啊!
大哥身高一米七七左右,体形魁梧,身强力壮,面相厚重,却不失机敏,为人豪爽,却感情细腻,处事熨贴,很有大哥样。他的早逝,给父母、妻女及几个弟妹留下永远的痛!
大哥天生悲悯。十岁左右,在村养猪场,看到一只刚失去母亲、浑身是血、颤动在血案上的乳羊,他央求杀羊人手下留情,用积攒的一毛钱作交换,找了块裹布,抱回了乳羊,每天用奶瓶灌上面糊糊、小米粥,昼夜不停地喂养。小羊长大一些时,在外放牧,从不拴绳,咩咩地跟着,不离开视线一步。大哥先后养过两条狗,一条叫“五嘟”,从小养到大,后来村里禁养,组织人围捕,电击。大哥带狗夜行几十里山路,送一爱狗人家。月余,风头过,“五嘟”喘着粗气、一身泥水地回来,使劲摇首甩尾转圈,往大哥身上直扑。几年后,终老野外。第二条狗,大哥到铜矿工作后所养,不知叫什么名,星期天常带野外打猎。村里两位发小,有次骑自行车到矿上,见狗可爱,磨咕着带回养,大哥勉强同意了。回村后,狗天天抓门、叫唤,一天,逮着个机会,冲出门,狂奔上百里,重回大哥身边。
大哥心灵手巧。我们小时候,没见过扑克牌,印象中,县城也不容易见到或买到。大哥突发奇想,自己动手,找来硬木条,锯开、磨平,用小刀刻出桃红梅方图形,备好背面彩正面白的硬纸卡片,配好颜料,照扑克牌上的图案组合,在卡纸片上一张张盖上章,用钢笔写上数码,制作完成,我和小伙伴曾新奇地玩过一阵。后在大哥的房间抽屉里,还见到过刻着桃红梅方的模具和各色颜料。大哥爱打猎,当时猎枪不像现在管制这么严,他的猎枪,都是自己买回配件组装完成,长的短的、单管双管的都有,枪托也很光洁好看。前段时间,我打电话找大哥生前的几位工友聊,都已七十多岁,说话直率:看面相你大哥不属于聪明伶俐型,实际人很聪明,动手能力也强,遇事有办法。
大哥孝亲护家。从小到大,没顶撞过父母,主动分忧、担事。对弟妹都很照顾。早些时,听闻生产队有三两个“刺儿头”,思谋着开会时给时任队长的父亲出难题。他在家磨刀霍霍,不知怎么传出去了,“刺儿头”就此没了声息。到施工团工作不久,有次放小假,他主动帮人打河坝做零工,风吹日晒,卖力流汗,挣了十块钱,交给父亲。父亲不小心丢了,内疚心疼了好长时间。大哥不管成家前还是成家后,挣的工资,除给自己和嫂子留点零用的外,都交给父母。二哥成家后,父母担心婆媳、妯娌间时间长了起矛盾,想分家各过,大哥不肯,就一句“反正我不分”,直到离世,也没真分出去过。那时在外工作的人,大都戴手表,大哥月工资五十几元,不算低的,但舍不得买,只有一块带链的怀表。在村里当团支书的二哥都戴上了,他才买了一块。父亲承包村里土地的那几年,大哥探亲,都选农忙季节。一进家门,放下行李,直奔地里,接过父亲的锄头,让父亲歇着,他挥汗如雨。大哥生前,我们哥几个都去过他所在的铜矿。我去过两次,住四人宿舍,食堂主食分粗细粮,大哥常让我吃细粮馒头,他吃粗粮黄面发糕。春节回家探亲,大哥常给全家人带礼物。二姐至今记得,给她的是一双从未穿过的尼龙袜,还有一块军绿色灯心绒布,做了一件上衣,羡煞同学们,她高兴了好几年。
大哥受人尊重。在施工团工作时,同村小伙七八个,那时粮食紧张,大灶吃不饱,有谁探亲回来,各家都给儿子带玉米干馍片,一布袋一布袋的,路上要倒几次长途客车,还有个人行李,十分不便。有人怕麻烦,躲着推着,但大哥从不推辞,每次都大袋小袋,手拎肩背,上车再慢慢整理,人都夸大哥为人处事没挑的。除喜欢打猎外,大哥还爱打篮球,擅打中锋,有不少跨工班、队别、年龄段的球友。我在矿上和大哥在一起时,常见不同籍贯、口音的工友,包括漂亮女工友,主动和大哥打招呼、开玩笑、相问候。为了解大哥工作情况,我电话访谈大哥生前工友时,可惜因年老事久,不是对面聊,时间也仓促,未能如愿,但都评价大哥:人好,能干,命苦,可惜了。有一位直言:一个工班几十号人,现场苦活累活、这困难那困难一大堆,带不好队、完成不好任务,工人能服?上头能信任?上头还有上头,能干长?
大哥命短情长。大哥走后,老年丧子的父母,背地里没少垂泪;晚年,收到大哥的抚恤金,仍不时伤心、叹气。大哥下葬时,大嫂怀抱几个月大的女儿哭成泪人。满脸泪水的二哥,在大哥坟前,拉着我和四弟,不让离开,想诉说些什么,被亲友使劲拉开;我两个姐姐止不住地嘶哑着嗓子哭泣。一些好心无力的工友,在即将送大哥遗体遗物回老家的夜晚,不惜违反矿纪矿规,用不恰当的方式,悄悄随车给装了些矿里的板材,以表达对不幸工友、哀痛家庭无以言表的情意。之后几年,也时有重情的工友,利用假期,上门看望我们的父母。大侄女长大后,曾发表《记忆里搜寻不到的父亲》一文,倾诉女儿对“空白”父亲这些年朝夕想梦见、却总也梦不见、浓得化不开的绵绵思念。快五十年过去了,我们对大哥的怀念一分一毫、一时一刻也没有减少和停止,反倒愈久愈深。
我不知道,天堂里的大哥得知这些,会不会有已尽人事、难违天命的片刻释然和亲恩未报、心志未酬的长长遗憾?!
这永远不得而知了,也许,我不该搅动在另一世界大哥已归平静的心灵波澜。
大哥坟头的榆钱树依旧默默守候,谜一样地存在,冬枯春荣地生长……
可告慰大哥的是,他走后,和着时代的节拍,秉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家风,全家人的生活都有了长足的提升和显著的改善。父母平静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大嫂不久被矿上照顾安排为正式工,重新组建了家庭,现过着安康的晚年生活;女儿随转为城镇户口,前些年已和女婿在省城买了房,买了车;他唯一的外孙女,大学毕业后已参加工作,正寻觅心仪的对象,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哥儿仨,我大姐二姐,也都身体健康,家庭和美,儿女有为,孙辈争气,还小的也在茁壮成长。套一句时髦的话:这盛势如您所愿!
唯一遗憾的是,大哥一去之后,再也回不来了!
真愿远去的大哥化作一只蝴蝶,翻飞在春天的花朵里。
真愿变缕缕春风,拂过大哥坟头的榆钱树,为他时送亲人的问候和抚慰。
真愿有来世,和大哥再做今生未圆来世相伴终老的兄弟!
大哥,来生见!
2025.3.17
三哥在清明节前夕,写的追念大哥的文章,细读后,我陷入长久的泪痛哀思之中。
时光飞逝,不觉大哥离开我们已45年有余。在我小时记忆中,大哥一直是外面工作的人,只是偶尔探亲回来时才有短时间接触。三哥文章中提到的去了矿上,大哥吃粗粮,细粮让给他吃的事情,我也有此经历。大概是上小学五年级时,一次跟大哥去了矿上,开饭时凭票领饭,大哥领了两份主食和一份菜,一份金黄金黄的馍,一份白面卷子馍,我在吃卷子馍时,看着大哥吃的金黄馍也挺诱人,就尝了一口,原来就是家里粗涩难以下咽的玉米面馍,我当时提出一人一半,大哥坚持不让。还有三哥说大哥不答应父亲分家的提议,这话在父亲那里听到过。那时,大哥是家里唯一挣工资的人,他不忍心抛下还在念书的弟妹和窘困的大家庭才坚持一直到去世都没分家。记得队里有一年年终分红,分的最多的是耳朵不太好使的玉良家,因为他们家4个人全是壮劳力,没有不挣工分的,年底分红分了近四百元。可见那时的日子是真穷真苦!更何况我们一大家子人,还有上学的仨个拖后腿的。
还记的有一年大夏天大哥带回一大块自己舍不得吃的猪肉,不知什么原因带回来都有了股臭味,母亲巧使厨艺,全家也吃的可香了。我印象中的大哥体健貌端,为人忠厚善良。咱队里跟大哥同学的永安见到我常说,你大哥人可是真好呢!大哥每次从矿上回来就是帮父亲干活,我见的多的就是出猪圈粪。有一年过年时,父亲带我在大队看大哥二哥打球,大哥一带球,身体开路没人能拦住,二哥是经常背后传球,俩人都是球场上佼佼者,想必那时坐在场下看球的父亲一定心里乐开了花。大哥是一位可亲可敬、孝敬父母、关爱弟妹的好大哥。记得大哥去世后,矿上来人处理后事的当天二哥哭喊道: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呀!二哥的这句哭语,一直深深铬印在我的脑海中,它是二哥对大哥突然离去哀伤和不舍的表达,更是发自内心下决心勇挑家庭重担的呐喊。
大哥因公殉职,英年早逝,他虽然走了,但一直还在通过另一种方式陪伴着我们,照顾接济着全家生活。矿上每年还给些抚恤金,直到父母去世,有效缓解了家里经济压力,帮助家里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去年清明节我回去,也专门拜访了管堡村跟大哥同在矿上工作的六儿哥,想从那里追寻些大哥生平秩事,可惜得到的很有限。今天三哥文章,给我再次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深情厚义的大哥,也弥补了我一些缺憾!我还是想再回去时,能拜访一些大哥矿上的工友,收集些大哥在矿上工作生活真实片段,以告慰大哥的在天之灵,弥补我对大哥的思念!
亲爱的大哥您虽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您岁岁念念的大家庭,但四弟我也时常想起您,全家人也常常念起您,愿来世我们还能做兄弟,亲爱的大哥,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四弟)
拜读完二姑、三叔和四叔关于大伯的纪念文章,禁不住心中无限感慨,泪如涌泉。刹那间一个有情有义,忠厚善良的大伯的光辉形象闪现在脑海当中,久久挥之不去。
对大伯的了解开始于摆在家里牌位桌上的一张黑白遗照,照片中大伯目光坚定锐利,脸庞轮廓分明,头发直挺挺的,一看就是一个爱憎分明、有情有义的人。那时候年纪尚小,不懂得亲人阴阳相隔的悲痛。再有就是家里给大伯办冥婚,坐在老屋正房门后面圈椅上的奶奶不时的抽泣,家里人也都深陷在一种无尽的痛苦氛围中,那时突然有了一种对生离死别的懵懂认知。再大一些的时候有很多村里的长辈不经意间会在耳边提起大伯,说大伯为人仗义,精干利索,听到的全是赞扬的话,还说我长得想大伯,脑海中慢慢的有了一些大伯的轮廓。
巧的是当兵的时候同年入伍的正好有一个垣曲的战友,也许是出于同是运城地区老乡的缘故,我们的关系处得非常近,我曾经无数次的向他了解垣曲篦子沟矿的情况,想通过他了解大伯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后来多次去过垣曲县,奇怪的是竟有回家的感觉,没有一丝的陌生感,我想是大伯在天有灵,张开怀抱在迎接他的侄儿去探望他,追寻他的足迹!大伯离开人世的时候我只有6个月,还在嗷嗷待哺,如今我也人到中年,即将步入知天命的年岁,怀念起早逝的大伯不觉一声哀叹,只愿大伯千古,音容宛在,永别难忘!在天之灵护佑健在的亲人福禄寿喜,幸福安康!
(作者大侄)
赵澄明致侄女戎霞
戎霞,三爸也是前些年一直惭愧和感慨,为别人写和写了那么多的别人,却没有给自己的父母写下片言只语,要说话太多,又苦于如何下笔,退休后有时间了,也觉得趁身体还行,得行动了,要不有一天身不由己了,就要终身遗憾了,当作今生要办的事去完成的。
你二伯二姑在我的动员下都留有文字,你爸年龄小,我忘了动员,小时候,你爷爷对你爸疼爱最多。过些天,我从珠海回太原后拍照发一下你二伯、二姑的手稿。最近在写关于你大伯的纪念文字。在文字里,逝去的亲人会依然活着,受到后人的铭记、感恩和思念,也反过来庇荫后人。去年写完你爷爷奶奶后,我轻松了不少,也觉得能写点文字挺好,庆幸自己学了这个。你刚分享的血浓于水的情感十分珍贵,文字表达也十分妥贴优美,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平,为你点个赞!去年东宝分享的也很不错。能分享,就是好样的,不需要漂亮词,读后真情实感而已。如果还能触动你们这代人,对传承家风有益,就算达到了三爸的目的。祝团里大团员小团员还有未入团的新生代体健业旺福聚,开心过好每一天!
记忆搜寻不到的父亲
赵 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而我拼命努力地去想,脑海中却搜索不出一丁点父亲的样子,因为,当我还是襁褓里的时候,父亲就因工伤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
他听不见自己的女儿喊出第一声爸爸,他听不到妻子一声声悲痛的哭喊,他听不到白发苍苍的父母喊着他的小名。
当时间渐渐的冲淡了心底的痛楚,母亲有时也会平静地给我讲起父亲的往事。我在脑海中勾画着父亲的模样,知道父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每次回家探亲他为了省点钱给奶奶买药,都要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父亲也很孝顺,一回来就不顾自己身体的劳累,急着帮爷爷奶奶干活,仿佛想用干活来弥补不能日日守在父母身边尽孝的遗憾。
从小,我就有个心愿,希望父亲能在梦中与我相聚,陪我说说话。但是,无论思念怎样强烈,父亲却从未出现在我的梦里。
我一直希望能用文字写下父亲,用文字来表达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但是,我又找不到详尽的事情。
父亲,是我脑海里搜寻不到的记忆,但我永远都会想念着他,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作者大侄女,逝者女儿)
20年前,2003年夏天,我出差到太原,与赵澄明(左一)、贾国春(右一)合影。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