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有网友发现,百度又“整活”了!在百度地图导航路线上直接植入“东鹏特饮”广告,而且是硬生生地焊死在道路上,无法关掉。
昨天,有网友发现,百度又“整活”了!在百度地图导航路线上直接植入“东鹏特饮”广告,而且是硬生生地焊死在道路上,无法关掉。
网友炸了锅:“太离谱了!”“这是在开车还是逛商场?”“影响驾驶安全!”“这种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出了事故谁负责?”
这波操作让人瞠目结舌,更让人们开始反思:百度这股“广告狂热”的商业基因,为什么隔三叉五就出来刷存在感?
到底是什么把一家科技巨头一步步推向争议深渊的?
百度地图的导航广告,堪称“营销奇观”。
这操作真是够野的。你想啊,地皮紧张,租金贵,大家为了找流量入口都快把脑袋挤破了。开线上店、搞直播带货、买信息流广告,十八般武艺都上了。
但谁能想到,流量的尽头,竟然是脚底下的马路?而且这个广告位,是跟着你的车轮、你的脚步走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就这么“硬核”地结合了。
要我说,别光顾着脚下的道路啊,把路边树满广告牌、小旗子。再把全景地图的商场啊、写字楼,全部贴牌,全部拿出来卖,整一个虚拟驾驶得了。开车就是玩极品飞车,多酷啊。
在“搞钱”这件事上,百度的想象力,我一向是佩服的。
百度对“广告变现”这件事,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执着和饥渴。这可能就是很多人说的,百度的“商业基因”,而且是一种非常“强悍”的商业基因。
这个基因,强大到什么程度?强大到似乎可以超越技术理想,超越用户体验,超越某些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他们不满足于线上的流量,不满足于App内的展示位,甚至开始打起了线下马路的主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一种“只要能曝光,一切皆可广告”的精神?是一种“用户在哪里,我的广告就跟到哪里,甚至要印在用户脚下”的精神。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百度这些年在AI、自动驾驶这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领域投了不少钱,甚至是提前预判抢跑,但总感觉离真正的爆发差了点什么,临门一脚踢歪了。
是不是正是因为这种“广告基因”在作祟?
技术创新当然是重要的,但思维上的差异,可能才是决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把短期商业变现置于用户价值和技术突破之上,即便有再好的技术,也可能偏离航向。
回顾百度的搜索史,基本上就是百度的“广告史”。
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曾让百度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魏则西因搜索医疗信息,误信百度推广的虚假医院,最终耽误治疗去世。
这场悲剧揭露了百度搜索竞价排名机制的黑暗面:高价广告主霸占搜索前列,真实信息被挤到角落。事件引发全国愤怒,李彦宏公开道歉,承诺整改。
然而,九年后,百度似乎并未真正“痛改前非”,反而越走越远。
如今,打开百度搜索,输入任何关键词,首页往往充斥着广告和信息流推广。学术资料?埋在第三页。产品评测?先看十条赞助内容。生活常识?得先绕过“推荐购买”,都是各种看似是内容实则是广告的软文。
有时候我都在想,百度是不是已经放弃了做一个搜索引擎?它现在更像一个巨大的广告分发平台,而我们用户,就是那个被强制塞广告的“目标受众”。
正如网友吐槽:“搜索结果里,商业推广铺天盖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深埋,用户在广告和信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百度的搜索引擎,早已从“信息入口”沦为“广告集市”。
“百度靠阻止信息传播赚钱,谷歌靠加速信息传播挣钱。” 谷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百度却将商业利益置于首位。这种差异,源于百度与李彦宏根深蒂固的商业基因。
李彦宏常以“技术驱动”自居,但在百度,技术似乎只为商业服务。当最容易、最直接的变现方式是广告时,公司所有的资源和策略,都会不自觉地向这个方向倾斜。
技术变成了服务于广告的工具,产品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增加广告位和曝光。长期以往,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固化下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
导航广告的“翻车”,正是这种基因的缩影:技术再强,若初心偏移,最终只会让用户买单。
所以啊,你看这条印在马路上的广告,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事件,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
它告诉我们,百度的“广告变现”之路,没有尽头,没有边界。从线上到线下,从屏幕内到马路上,只要有流量的地方,有眼球能捕捉到的地方,可能都会成为它下一个广告位。
面对这样的百度,我们这些用户,还能往哪儿躲?
思考:百度还能否找回初心?当技术被商业绑架,用户的信任还能维持多久?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魔都梦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