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芒果TV打造了一档纪实真人秀《进厂吧!兄弟》,九位娱乐圈少年进入海宁皮革城学做衣服、建服装厂,投身实体产业建设,节目预计将在六月份播出。有一说一,不是真的进厂打螺丝还怪失望的。
继“农民”之后,咱们内娱也要有“厂弟”了。
芒果TV打造了一档纪实真人秀《进厂吧!兄弟》,九位娱乐圈少年进入海宁皮革城学做衣服、建服装厂,投身实体产业建设,节目预计将在六月份播出。有一说一,不是真的进厂打螺丝还怪失望的。
当然也不难发现,《进厂吧!少年》从片名到节目模式都与《种地吧少年》十分相似,“学习专业知识—亲手劳动—收获成果—售卖货物—价值上升”,整个内容流程不会有太大变动,直播干活、摆摊吆喝“厂弟”也早就实行起来了,怎么不算是一种预制爆款综艺呢?
前有种地,后有进厂,“厂弟”们能否从预制爆款落地实现爆款尚未可知,但看惯了套路的围观路人也忍不住吐槽一句“真的没时间陪你们内娱闹了”,同时还得感叹国产综艺还真爱惦记普通劳动者。
厂弟能打赢农民吗?
《种地吧》至今仍然是一个行业标杆。
从无人在意的小破综走到内娱最成功的群像之一,行至第三季依旧能够保持着生动的叙事和不俗的热度,把一群十八线糊咖给捧红了,无论是从IP还是造星层面来看,确实值得国产综艺参考。
因而在《种地吧》火了之后,芒果TV打造了田园助农真人秀《田间的少年》、优酷制作了海岛建设真人秀《岛屿少年》,或许场景和形式有所变化,但“土地”永远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可以看出业内将《种地吧》成功的原因归结到了“土地”上,但一系列同类型节目不算好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种地只是形式,养成群像才是真正的核心。于是《进厂吧!少年》应运而生。
《进厂吧!少年》的养成模式和《种地吧》如出一辙,九位少年进厂学习制作服装,包揽设计图稿、选面料、打版剪裁、缝制加工全流程,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做实业,最终建设自己的服装厂。
相比于《田间的少年》是直接采摘、售卖已经成熟的农产品,失去了养成的乐趣,《岛屿少年》大包大揽种地、养鱼、开餐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主题不够明显,《进厂吧!兄弟》反而触摸到了养成核心,和《种地吧》从耕田、播种、收获到成立农业公司的环节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把种地换成了进厂。
但“厂弟”想要复刻“农民”的成功,仅仅靠复制养成环节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复制养成的流程不难,但真正达到养成系的效果却并不简单,不是所有童星都是TFBOYS。
养成系的魅力在于,能够让参与养成的观众体会到陪伴感、参与感以及成就感,最终形成情感连接,就像TFBOYS从街头卖唱走到万人演唱会,“十个勤天”从搬化肥、通水渠到收获农作物,从小糊咖一步步走进央视春晚,真正实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才是养成的快乐。
相比于种地,服装的收获周期要短非常多,当然不是指那些款式复杂的高定,目前“厂弟”们售卖着简单的白T恤,当手工制作周期变短,养成的时间也自然会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体会到养成的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而养成群像又十分依赖于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十个勤天”但凡换一个人,还能不能成功都是个未知数。《进厂吧!兄弟》中有不少熟面孔,参加过韩娱选秀的偶像王子浩、哇唧唧哇的任胤蓬、早年演耽美电影有点名气的王博文、参加《青春有你3》晋级总决赛的何德瑞......相比于“十个勤天”早期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厂弟”们是有粉丝基础的。
但名气在养成系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前期有粉丝托底,不至于无人问津,但可能会失去养成的快乐,粉丝群体也更容易分化,很难形成群像团魂的概念,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嘉宾之间的互动。“厂弟”想要成为第二个“十个勤天”可谓是难上加难。
回归到节目内容本身,进厂在调动观众情绪层面始终不如种地。
一方面,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和情感是无法割舍的,这是中华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基因,但服装产业链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受众圈层相对更小一些。每一个地方都有土地农田,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服装厂。
另一方面,农田耕作让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更加具象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真实的流汗、流泪,到最后体会收获的幸福,观众像是看到了一部“热血漫”,情绪更容易被调动。当然种地和进厂各有各的辛苦,但不能否认工厂在外部环境上相对更舒适,无法给观众具象化的情绪冲击。
相比于《种地吧》,《进厂吧!兄弟》的形式和内核都存在不足,就要看节目内容制作能否弥补问题,去书写一记精彩的少年工厂创业故事了。
综艺为何总惦记普通人
国产综艺总爱“嚯嚯”普通人,是一句调侃,但也确实是无法忽视的市场现状。
从早期热门的职场综艺习惯呈现更体面、更光鲜的职业,《令人心动的offer》聚焦律师、医生、建筑师,《初入职场的我们》聚焦法医、机长,都曾一度为这些职业赋魅,到如今逐渐走向种田农民、进厂工人这些更生活化的职业,其实本质上都是综艺内容制作更靠近普通人的一种表现。
不能否认,这些聚焦普通职业、普罗大众的综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令人心动的offer》已经连续制作六季,《初入职场的我们》也走到了第四季,《种地吧》第三季仍然火爆,新颖的素人和主题确实给了观众新鲜感。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聚焦普通人的综艺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节目内外极强的割裂感让观众逐渐产生不适。
以《种地吧》为例,第一季真正呈现出了农民靠天吃饭的辛苦,但节目爆火之后,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强度显然被削弱了,甚至出现了一些悬浮的情节,比如制作中看不中用的沙棘皂,从农业经济变成了流量经济。
嘉宾们一边在节目中强调普通人的辛苦,加班工作、努力奋斗,让观众感同身受、关照自我,一边又在节目外享受着流量红利,接广告代言、开演唱会,导致“十个勤天”的形象出现了割裂感。
而职场综艺中的素人加班又还有几个仍然在坚持本职呢?大多数靠着暴涨的粉丝成为了自媒体从业者。
综艺中的普通人设、普通职业成为了通向流量经济的跳板,而普通观众成为了他们play的一环。
种地也好,进厂也罢,无论多么普通的职业,作为娱乐性质的综艺节目呈现出来就必定离不开流量,粉丝和制作方也是心知肚明,但打着农民和工人的旗号,总归是让普通人有些不适。
来源:樱桃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