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开播的《越州异闻录》,以唐载初年这一时期为背景,把中式恐怖美学同悬疑探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凭借着七日诅咒那离奇的主线,在古装剧的市场中掀起了一股暗黑的新潮流。
今日开播的《越州异闻录》,以唐载初年这一时期为背景,把中式恐怖美学同悬疑探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凭借着七日诅咒那离奇的主线,在古装剧的市场中掀起了一股暗黑的新潮流。
该剧借助民俗诡事以及与人性博弈所产生的双重张力,既迎合了观众对于惊悚氛围的猎奇心理需求,又通过环环相扣的悬疑叙事,去窥探人性的深渊,从而成为了今年夏天国产剧集的破题之佳作。
当乌鸦图腾的阴影,慢慢地笼罩越州城的时候,招魂仪式的铜铃声,清楚地划破了雨夜。这个时候,鬼画符上的朱砂,在晃动的烛火中,闪烁出让人不安的血光。所以这部剧凭借极为突出的民俗元素,构建出了一个令人窒息般的奇异空间。
编剧巧妙地将浙东非遗戏曲的唱腔,融入到招魂咒语之中,让鉴湖畔那水鬼的传说,与会稽山的冷兵器秘闻相互交织,使每一个民俗意象,都成为能够映照出人性弱点的棱镜。
剧中少女密室自杀案里出现的无目人偶,既是对传统傩戏的一种,现代化改编,更是隐喻着在欲望,驱使之下渐渐迷失的自我。
这种将地域文化,分隔开来,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的创作手法,让恐怖美学摆脱了仅仅停留在浅层的那种惊吓,进而能够直接抵达人们内心,抵达那最为隐秘的褶皱之处。
剧集节奏,就如同那精密地、有条不紊地运转着的死亡时钟那般,以七日倒计时作为那关键的齿轮,一路不停地推动着叙事疯狂地奔行。
新任少尹司文(于轩晨饰),在追查婴山山神诅咒的过程中,每破解一个谜题,便进一步揭开更深层的阴谋,恰似剧本杀游戏中,一步步地解锁那线索卡牌。
当观众跟随镜头穿梭于越州城西坊那迷雾般的街巷之中,目睹在花轿暴毙案里,从红绸下渐渐渗出的黑血,亲身经历密室自杀的现场,那幅由指甲刻出的血色卦象,悬疑所带来的压迫感,已然悄悄地渗透进了每个毛孔。
这种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方式,不仅检验编剧对结构的掌控力,还融合了电影级别的镜头运用技巧,将探案的过程转变成一场视觉上的享受——通过俯瞰的镜头可以发现,蜿蜒曲折的鉴湖,就像一条银色的蛇一样盘旋在那里;在缓慢推进的特写镜头之中,飘洒的纸钱与血滴共同演绎出一种优雅的舞动。古典美学和现代影像技术在这里彼此渗透,碰撞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美感。
值得玩味的是,在剧中每一个离奇的案件,都暗暗地,隐藏着人性的试炼场。
曾风靡于越州的花魁柳招娣,以那诡异的招鬼仪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她的脖颈处,浮现出了一只乌鸦的印记,此印记与二十年前山神庙壁画竟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这桩跨越了时空的死亡谜题,实际上是权力、欲望以及执念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种具象化的展现。
主创团队,将冷兵器时代的复仇执念,注入现代悬疑框架,在揭露真相的过程当中,观众既是窥视黑暗的旁观者,亦是被恐惧,反向审视的参与者。
当司文在第七日黎明前,撕下最后一道镇魂符,那些游走在,法律与迷信边缘的人性抉择,早已在七日的倒计时中,完成了终极拷问。
从柯桥取景地,那有着实景搭建的唐风街区,到非遗匠人,将其复原的唐代冷兵器;从戏曲中程式化的动作,改编而成的祭祀之舞,到与现代刑侦逻辑相结合的探案手法,《越州异闻录》凭借扎实的文化考据,为悬疑叙事注入了深沉的底色。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碰撞,不但重塑了,中式恐怖的表达范式,更是让民俗元素脱离,符号的堆砌,成为了解剖,人性的锋利手术刀。
当片尾字幕,随着鉴湖水波缓缓滚动之时,观众或许会猛然惊觉:相较于那山神的诅咒,更为可怕的,乃是在人心深渊里,永远都不会消散掉的七日之回响。
来源:西北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