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不仅是亲子互动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孩子心灵的雕刻刀,掌舵其未来命运的导航仪。
你今日的话语,正在编写孩子明天的生命剧本。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俗话说,好马好在腿上,好妈好在嘴上。
语言不仅是亲子互动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孩子心灵的雕刻刀,掌舵其未来命运的导航仪。
心理学家曾经跟踪调查两组孩子:
一组从小遭受语言暴力打击,父母经常用“你真笨”、“你不好”否定孩子的价值;
另外一组则经常受到鼓励和表扬,家人认可孩子的努力和成绩,让孩子多尝试,并以其为骄傲,给孩子注入心理能量。
十年后,这两组孩子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第一组孩子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比普通孩子高3倍;
人际关系敏感,不是过度讨好他人,就是表现出攻击性,亲密关系质量较差;
第二组孩子大脑发育更优,社交能力突出,自我效能感更强,面对困难时坚韧,拥有的是“成长型思维”,易于挑战高目标,能从失败中迅速恢复。
神经科学家James Heckman曾说过:"最经济的教育投资,就是父母对孩子说好每一句话。"
每个词汇都在雕刻孩子的大脑地形图,这些神经路径最终将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地图。
语言具有暗示性。
父母若经常给孩子说:你真的很重要,你很特别,我们很需要你。
这些话无形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深远的积极暗示影响。
这里先插播一个故事,今年的《乘风2025》又火出圈,其中一个亮点创新是录制现场从大棚搬到了户外,做到了真正不同年龄段的姐姐去“乘风破浪”。
最近四公选人现场,唱跳实力俱佳的吴宣仪小姐姐的选择,虽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原本她是想加入叶童团队,之前也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过,事实上叶童也选了她。
本是双向奔赴的爱,但最终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加入侯佩岑姐姐的团队。
只因在选人沟通环节,侯佩岑一直对她强调:你很特别,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很需要你。
她直言,被人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好。
拥有成熟理智思考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弱小无力的孩子。
孩子会相信父母所说的话,最终长成父母口中所述的样子。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就说过: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儿童价值感的建立,也是通过身边最亲的人的反馈形成了自我概念,心理学上的“镜像反射”会让孩子在接收到不同的语言反馈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你真的很重要”,这句话很有魔力。
① 在心理学层面,这句话可以给到孩子安全和力量,构建安全型依恋。
而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伦敦大学追踪研究显示,童年期常被如此告知的孩子,成年后亲密关系稳定性高出2倍。
② 在脑科学层面,这句话可以激活大脑中奖赏回路,强化大脑发育。
“你很重要、特别”这些肯定式的话,会让孩子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快的感觉,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的水平,让孩子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学习。
具体做法,父母可结合特定情境,最大化的利用这句话的功效,给到孩子支持和鼓励。
日后,当孩子在外界遭受否定时,内心深处的"我很重要"的信念会自动启动保护机制。
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具性价比的“人生礼物”。
“我为你骄傲”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若三位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三句话:
第一个,经常夸赞孩子“你真聪明”;
第二个,经常纠正孩子“你应该做的更好”;
第三个,则经常对孩子表达“我为你感到骄傲”。
你认为孩子大脑中,接受到的信号是什么?
经常被夸“你真聪明”的孩子——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被爱是有条件的,因为聪明才被爱”,而聪明本就是一种天赋,是不需要孩子付出努力就获得的,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
经常告知孩子“你应该做的更好”——其实是一种自我否定,孩子会觉得“我怎么做家长都不会满意,我永远都不够好”。
而“我为你感到骄傲”——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努力被看见和珍视”,形成了“内在满足驱动”的生长模式,于孩子而言,获取了可持续、长期的进取力。
曾经我也是个语言暴力者,对亲近的人用最恶毒的话,表达着隐藏的爱。
在孩子表现出不顺从、不听话时,因为无助也总是朝孩子喊:真讨厌,没见过这样的小孩。
后来不断反思,自己无形将语言当作了一把利刃,刺向了孩子的内心。
现在我也在尝试不断调整对孩子的语言模式,不是简单的夸奖“你真棒”、“真听话”,或者粗暴的攻击“烦死了”、“讨厌人”等;
而是以“我看见+具体描述+我此刻的感受”,客观的表达一种事实,而非情绪的发泄。
分享自己的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参加大宝的家长会,被班主任邀请在全班面前做分享;
感到很意外,自己眼中叛逆不热衷学习的孩子,居然被老师夸出一朵花来,还说“怎么把孩子培养的这么好?”
真是非常的惶恐,也觉得不配这份“殊荣”,更多有了反思,过往的相处和教育,无意做对了哪些,确实作错了什么?
在班会老师的汇报展示中,大宝每一科都在优秀名单内,没有偏科、瘸腿的,而且平时在学校表现也非常好,难怪老师会让做分享。
回到家后,我对他说: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每一科你都榜上有名,老师也说你非常优秀。
哈佛神经科学实验显示:这种语言刺激可使多巴胺爆发,分泌量增加28%,效果持续2小时以上。
当大脑中神经建立系统被即时激活,孩子会构建“成就-愉悦”的 神经回路,就会产生可持续的进取心。
自从对孩子I表达出“你很棒,我们为你骄傲”,你值得被看见后,发现一个惊喜的变化,一直自卑不自信的孩子,学习积极性强了很多。
这次他期中考试,相比上学期期末,年级进步五十多名,班级也进入前三,而且和第一名就仅差2分。
成绩当然不是全部,却间接反映了孩子现阶段的心理和学习状况,对自我的认同。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言:"在孩子眼中,父母骄傲的光芒,是他们穿越人生迷雾时永远不灭的灯塔。"
先提心理学上的两个著名效应,一个是毛竹效应,自然界也在展现出“看不见的成长”。
毛竹种子播种后,前4年几乎看不到任何地面生长,仅长高几厘米,但第5年开始,它会在短短6周内疯长20多米。
那些看似停滞的状态,实则蓄力的阶段。
一个是“习得性无助”实验,持续电击狗,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摆脱痛苦,后来即便是没有笼子,狗也放弃了逃生。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实验,实则在一起说明一个道理,孩子在认知学习上,不能产生“自我否定”、未来无望的感受。
孩子在面临挑战、挫折和无助时,若父母给孩子说“你只是暂时不会”,会在孩子大脑中植入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
脑科学显示,只是暂时不会,激活前额叶的问题解决回路,脑电波显示θ波(学习波)振幅提升40%。
而普通的指责,你就是不会,你就是笨,你怎么学都学不好,会触发大脑的压力系统,感知威胁的杏仁核被激活,产生应激反应。
“你只是暂时不会”,只是“火候未到”, 就像竹子,现在是在扎根过程。
这句话具有认知重构的三重效应:
时间维度:将失败从“永久状态”变为“过渡阶段”,对应习得性无助的自我否定。
控制感:暗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对应习得性无助的不可控,世界对我不公。
希望感:激活大脑的奖赏预期系统,对应习得性无助的未来无望。
你只是暂时不会______,因为还需要______,希望我们都可以学会这个黄金句式,接受孩子现在的能力和未来的可能。
语言是刀,也是光。
是像利刃般刺伤孩子的自尊,还是像光一样,唤醒孩子的潜能,其实,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请经常给孩子说:
你真的很重要,可以守护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我为你感到骄傲,胜过一切物质奖励。
你只是暂时不会:给孩子真正受用的成长礼物。
这三句话你学会了吗?你平时会对孩子说什么话?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