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类产品市面上不多,但是有,比如QDC和飞傲都有同类产品,只不过相对而言较为小众。在这小众市场里,来自英国的HiFi品牌iFi的这款GO pod就是高端之作了,发布于2023年年底,也是我觊觎很久的HiFi好物。
既想要无线耳机的便携,又想要HiFi耳机的音质,最靠谱的方案是什么?
我相信有不少老铁会说选择HiFi耳机厂商出品的TWS耳机即可,因为音质是HiFi耳机厂商此类产品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
这个答案固然没错,但你若是知道有HiFi厂商专门整TWS耳放,你就知道TWS耳机的音质上限在哪里。
▲这里我所说的就是上图这种,一个耳挂式蓝牙耳放加一对HiFi耳机的腔体,这种组合就是TWS耳机音质的极限。
这类产品市面上不多,但是有,比如QDC和飞傲都有同类产品,只不过相对而言较为小众。在这小众市场里,来自英国的HiFi品牌iFi的这款GO pod就是高端之作了,发布于2023年年底,也是我觊觎很久的HiFi好物。
▲之所以觊觎了很久,一来是个人对真无线耳机音质的关注比较多,体验过不少HiFi厂商出品的真无线耳机;二来我想拯救手里收藏的这几款JVC木振膜耳机。
要知道JVC的木振膜耳机是一绝,但是很吃推力,而且佩戴不大友好,加上线材也OUT了,所以想再听它的声音是需要忍受一些不快的。尤其是这款价格最高的FX1200,线材与耳机的连接处接触不良,原本想着就这么吃灰了。
没想到有了iFi的这款go pod,一切迎刃而解。
▲首先就是佩戴方面,iFi go pod的体积看着虽然有些大,单边重量也达到了24克,但实际戴在耳朵上时一点不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硅胶耳挂非常柔软,非常贴耳,佩戴相当舒适。
其次在声音方面,JVC木振膜耳塞的声音需要较合适的前端才会通透、温润,iFi go pod像万能耳放一样,音色饱满明亮、解析近乎犀利、整体通透,几乎无晦涩之感,风格有些当代高解析的风范,让人耳目一新。
▲关于iFi go pod,我觉得有必要从开箱说起,并不是其包装多么豪华,而是包装盒背后的卖点较为明确!
首先它是一款全平衡蓝牙耳放,两边挂耳里各内置一块Cirrus Logic芯片,并且采用全平衡放大电路。按官方的介绍是失真低、背景黑。
其次,iFi go pod可自动检测耳塞阻抗,一共有16Ω、32Ω、64Ω以及300Ω四种滤波器风格自动匹配,这一点应该是便携蓝牙解码耳放的首创吧?
再者,在蓝牙方面它搭载的是高通5.2蓝牙,支持骁龙畅听技术,支持24bit/96KHz高清传输,同时支持LDAC、LHDC/HWA、aptX Adaptive、aptX、AAC以及SBC。
除此之外,iFi go pod还支持IPX5级防水、防汗和降噪通话。初次体验这种产品的老铁可别忽略这些细节,但凡你有运动的需求,防水防汗啊包括降噪通话其实和佩戴同等重要,一个不爽就会觉得浪费钱了。
续航方面,它是内置750毫安锂电池,官宣总续航可达35小时,同时支持Qi无线充电和USB快充。续航其实够长了,快充和无线充电则是加分项了。
▲iFi go pod的收纳盒必须得展示一下,虽然是塑料的,做工出色,表层类肤涂层做出了质感和高档感,玩外设的老铁一听就懂,就是ABS键帽上那种类肤涂层,感觉很特别的。
▲收纳盒体积有点大,左边有显示续航的灯效就不展示了,直接看收纳盒里面的,开盖后就有两枚顶灯,还不是简单的灯珠,顿时让它有了珠宝收纳盒的既视感。
包装盒里面的空间也足够大,不管你适配的耳机腔体有多大,收纳都不是问题!
▲终于到了给各位展现go pod真身的时候了,它的整个机身是一个软硅胶耳挂加一个长方形机身组成,耳挂是可以拆卸的,直接插拔即可。
各位看到MMCX插头不要惊讶,因为配件里还有一对.078双针插头的耳挂。
▲如上图所示,我之前还看错了,以为是分版本的,而我更想拯救我手里的JVC木振膜耳塞所以选择了MMCX插头,谁知惊喜这么大?毕竟现在0.78双针的耳机居多。
▲你要说为啥iFi go pod价格这么高,看了产品细节还是觉得贵有贵的道理。耳挂的左右标识即使是盲人也能摸出来,插拔处都是凹槽纹理设计,细节不可谓不讲究。
▲再看机器本体,两块不规则的金属片好像有点画蛇添足哈。注意了,go pod没有任何物理按键,两块金属就是它的触摸操作区。播放/暂停/接听电话、切歌、音量调节、语音助手都在带蓝牙指示灯的那块金属片上;另一片金属片则是麦克风。
操作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个设计有点异类,好在触摸操作是挺方便的,因为面积够大。
▲机身底部除了充电的金属触点也没啥,它在放置收纳盒里是有明显的磁吸作用的,即使打开收纳盒翻过来摇晃也不容易掉下来。
▲因为iFi go pod有自动识别耳塞阻抗的功能,我担心它有底噪,特地用了非常易推的兴戈EW200测试,结果没底噪不说,iFi go pod还赋予了一些柔和与舒展的音色,让它的乐感更为自然了,那中频的器乐泛音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测试iFi go pod的推力,我又给换上了TINHiFi的P2+黄金版,这是一款需要上台机的平板振膜耳塞。音色依然通透,解析细腻自然,动态保持的还不错,整体没有明显的昏暗之感,缺点是人声不够饱满,入耳有点纤细。
▲尽管推TINHiFi的P2+不大完美,但毕竟当下的耳塞大部分都算易推,所以最后我又测试了下山灵的8单元圈铁ME900。在iFi go pod的搭配下,其动态和解析相当出彩,声音干净利落,暖声并不明显,甚至有点偏监听的中正味。
注意,ME900是双动圈,在iFi go pod上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迹象,下潜深、速度快,凝聚感结实,动态凌厉,瞬态也很出彩,整体通透、强劲,可以说是绝配。
在人声方面,它不像搭配JVC木振膜那样突出高解析,对厚度与柔和度以及亮度的把握相当细腻,有点脱塞感,但又保持着口型感,相比干净,我觉得更适合的词是通透,有韵味。
高频方面的动态也是没问题的,瞬态和低频一样出彩,而且延伸感很明显,声场规模宏大规整。整体上是很轻易的表现出ME900的潜力的,对于大编制的交响乐信手拈来,有几分刺激。
高频的器乐表现和中频人声风格一致,并不算刺激,四份素质感,六分乐感,毛刺少,泛音有些鲜活感,初听觉得中正,再听韵味不断。
▲整体总结部分
不知道这款iFi go pod当初上市为何没有火,大概率是价格较高,再者本身属于小众品类。
不过有一说一,它的音质真的不错,有闲庭信步的大家风范,中正不乏韵味,素质感又一点不弱。除此之外,它还有自动匹配不同阻抗耳塞的拿手绝活,非常适合资深发烧友和耳机玩家。
在个人发文之前特地看了下,其价格和当初的上市价只是略降了一点点,不知道下个月的年中大促会不会有较大的折扣,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来源:燕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