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面这段话,出自1979年韩国文教部编写的教科书《中学生道德》。从这本教科书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韩国文化中的那种盲目自信。这种盲目自信带来的后果,是韩国人身上普遍存在且饱受诟病的“拿来主义”。
“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少见的,是单一民族的独特文化。我们是有文化的国民,是世界上屈指可数且令人自豪的高智商民族。就连我国的天空,也是全世界最蓝的。”
上面这段话,出自1979年韩国文教部编写的教科书《中学生道德》。从这本教科书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韩国文化中的那种盲目自信。这种盲目自信带来的后果,是韩国人身上普遍存在且饱受诟病的“拿来主义”。
一、
前不久,韩国将“中国结”列入了韩国官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申遗。在韩国文化遗产厅官方网站的介绍中,他们将“中国结”称为“韩国结”,并被韩国政府批准为国家级第22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韩国不仅不承认“中国结”源自中国,还说这种绳结是韩国经过“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的发展而来。至于为什么这种绳结会被全世界称之为“中国结”,韩国的解释是:“东亚历史上存在着文化共享的现象”——言下之意,中国人发明的这种绳结,是剽窃了韩国人的发明。
在过去几年里,韩国是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在韩国的申遗项目中,甚至将中国的端午节、汉字、印刷术、风水文化还有儒家文化,都列入了申遗目录。而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韩国的这种做法,也引来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学者的反感。但韩国人不仅丝毫不脸红,还称这些反对者是在“诽谤韩国文化”。甚至有韩国人还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说事,口口声声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分时间和空间共有的,不能主张所有权的排他性,还美其名曰国际社会为了保障文化的多样性,认可了文化属性上的“共享性”。
二、
前两年,百度百科在编辑“泡菜”词条时,介绍说“韩国泡菜源于中国”。令人没想到的是,这种表述在韩国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立即向百度公司抗议,称百度百科中“泡菜”词条中“韩国泡菜源于中国”的表述是对韩国“泡菜文化”的剽窃。
面对韩国人的抗议,百度百科发微博回应道:百度百科在编辑泡菜起源这一词条时,已参考了多份权威史料和学术文章,比如上在 《诗经》中的《小雅·信南山》就有诗句“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里面的“菹”就是酸菜的意思,证明在当时,中国就有了酱菜的制作工艺。
韩国历史学家郑云溶也曾在《泡菜(Kimchi)——韩国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一文中指出:在1300年前的韩半岛三国时代,中国酱菜传到了韩国,并结合韩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日的韩国泡菜。更何况早在2003年,由中国主导制定的《泡菜(腌渍发酵蔬菜)规范和试验方法》国际标准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因此该词条说“韩国泡菜源于中国”是客观准确的。
面对百度百科的解释,韩国政府居然厚着脸皮表示,(ISO)通过的、由中国主导制定的泡菜标准中提到的是四川省腌渍泡菜(Paocai),而不是韩国的泡菜“Kimchi”。无论是制作方法还是整体卖相上,中国的“Paocai”与韩国的“Kimchi”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食品。因此中国主导制定的泡菜ISO国际标准,不适用于韩国的泡菜Kimchi。
面对韩国人的强烈抗议,百度公司为了两国关系的大局,不得不在百度百科“泡菜”词条中,将“韩国泡菜起源于中国”这一表述删除。但韩国人仍然不依不饶,甚至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提问:“韩国和中国媒体在网络上就韩国食品泡菜的起源问题有争议。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对于这种无厘头问题,华春莹显然也没有想到,只好表示:“有这方面的争议吗?我不太清楚。我不是食品方面的专家。在我看来,泡菜作为一种腌渍发酵的食品,并非仅存在于少数国家和地区。中国称之为‘paocai’,朝鲜半岛及中国的朝鲜族称之为‘kimchi’,凡此种种,它们有相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我们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
三、
就在大家以为这件事过去之时,来自中国的美食主播李子柒,又在2020年1月在个人账号上发布了一个名叫《萝卜的一生》的视频,向大家介绍了几种中国传统的白菜腌制方法。
在视频中,李子柒告诉大家,中国人腌制白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只加水和盐,而另一种则是在白菜上涂抹了辣椒腌制泡菜。
李子柒绝对不会想到,她的这条视频,会引来韩国网民的极大愤怒。视频发布不久,韩国网民和媒体便纷纷发文,斥责李子柒是在“抄袭韩国泡菜文化”。甚至有韩国网民对李子柒进行人身攻击,说她“偷窃其他国家的文化,还假装不知道,就算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就能成为你们国家的了吗? 别逗了”、“千万要懂得羞耻”。
关键时刻,中国官方站出来力挺李子柒。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官方微信发文对“李子柒泡菜视频事件”进行了评论:“归根到底,事事要争的不安全感是对自身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会使人变得多疑,从而产生各种被迫害妄想。”
四、
韩国人骨子里,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存在极大的不自信。可为了面子,表现出来的却又是一种近乎于偏执的“迷之自信”。
韩国人普遍认为,他们拥有一段丰富多彩且历史悠久的过去。从古代的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到高丽王朝、朝鲜王朝,再到近代的抗日斗争和现代化进程,这些历史阶段都见证了韩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卓越智慧。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为韩国人提供了坚实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其次,韩国在近代以来的经济腾飞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历发展迅速,这种巨大的经济成就也让韩国人更加珍视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影视作品、音乐、舞蹈、美食等多种渠道,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
遗憾的是,韩国并没有自己独特而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于是他们选择了“拿来主义”——将源于中国的文化包装成自己的。
大家应该看过类似的新闻:在国外社交软件上,身穿汉服的创作者很多时候都会遭到韩国网民的集体攻击,评论称这是韩服,韩服是汉服的起源。为了证明,一些韩国网友把“中国风”改为“东洋风”,英文中的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被改成了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
2014年,韩国在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就曾向全世界传达了“活字印刷是韩国人发明”的说法,直到我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潘吉星拿出的保存于中国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后,这才击碎了韩国把活字印刷发明申遗的幻梦。因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刷于1103年,比韩国1239年印刷的《南明泉和尚颂证道歌》早了一个多世纪。
五、
《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一文作者郭锐认为,从历史上看,韩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外国统治、外来势力干涉的历史。韩国普遍弥漫着一种历史悲情主义,形成了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也被叫作“半岛性格”。直到今天,这种性格仍然是韩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
正因为这个原因,韩国社会存在一种认同危机——传统的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外来的基督教文化和美国式自由民主价值观同时存在,多元政治文化的冲突难以为韩国民主化提供一种思想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精英人士开始提升民族自豪感、主张文化优越论,民族主义不断建构和发展起来,变成了社会认同的粘合剂。
近年来,穿中国古装的韩剧引起不少中国网友的反感。但事实上,韩剧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借鉴由来已久,20多年前的《田禹治》就已直接挪用中国古装。这与韩国新罗时期“衣服之制不可考”等历史问题有关,在韩剧中也算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常规操作。
反观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国,国人对“古”多有着天然敬畏之心,投射到对传统文化的输出推广上,我们往往先确立标准,生怕有违史实、不合传统。但很多时候步子还没迈开,就被各种规矩绊住了。
比如在“端午节”这个问题上,韩国就能厚着脸皮把“端午节”拿去申遗。虽然韩国人也知道韩国的端午节是按照中国的端午节引入的,其端午节日活动从汉朝开始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国的习俗来进行。但韩国人在端午节中加入了一些强烈的巫俗色彩的祭祀元素后,就认为端午节是他们的了。
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韩国为什么喜欢将中国文化“模糊化、共享化”?因为这能不断提升韩国文化的话语权,同时为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他的《文明型国家》一书中指出:二战后,韩国经过美国扶植经历了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成为了经济强国,加之受冷战意识形态影响,认为自己拥有社会制度上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韩国需要塑造和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历史。为了摆脱一直以来深受的来自中国的影响,提升文化独立性、彰显文化优越性,便会在历史问题上进行选择性的叙述,以彰显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
正因为如此,韩国人必须要在历史文化和体育竞技方面证明自己。所以,为了一块奖牌能把脸豁出去,为了让自己显得很有“文凭”,不惜把国民的脸豁出去,说屈原、李白,甚至孙悟空都是韩国人。
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梗:在韩国人眼里,过去是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它属于韩国的。为了使它在未来属于韩国,韩国会想办法论证它过去是韩国的。万一有一天,韩国人说这个世界,这个宇宙都是韩国的,大家也不要吃惊。
参考资料:
共青团中央官网:《争抢中国结,围攻李子柒……韩国为什么老想“拿走”中国文化?》
界面新闻:《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偷走”?追溯韩国极端民族主义之源》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