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九山小摊四十八年 她把“妈妈的味道”搅成非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15:48 1

摘要:鹿城区九山路游泳桥头,树荫斑驳的小木屋前,常年蜿蜒着一条长队。65岁的黄素萍立于其间,右手的不锈钢搅拌棒在冰激淋桶里划出均匀的弧线——这个动作,她从17岁开始,已重复了48年。

鹿城区九山路游泳桥头,树荫斑驳的小木屋前,常年蜿蜒着一条长队。65岁的黄素萍立于其间,右手的不锈钢搅拌棒在冰激淋桶里划出均匀的弧线——这个动作,她从17岁开始,已重复了48年。

这家看似普通的小摊,承载着温州人半个世纪的集体记忆:2023年入选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跻身第七批“温州老字号”,更被《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誉为“全温州最奢侈的奢侈品”。荣耀背后,是黄素萍一家四代人跨越时光的坚守。

“妈妈的味道”忘不了

1959年10月,尚在襁褓中的黄素萍被抱养,9岁养父离世,12岁养母病故,13岁回到生母吴阿英身边时,迎接她的仍是一贫如洗的家。“那时候生母总说亏欠我,每次去看她,她都会提前做好牛奶鸡蛋糊等我。”那甜糯绵密的滋味,成了她记忆中忘不了的“妈妈的味道”。

16岁时,黄素萍进入温州煤制品二厂当临时工,拉板车、砍煤块、做蜂窝煤,每天工作超12小时。为贴补家用,吴阿英在家调制冰激淋糊,冷藏在水井里,等她下班后用板车拉到街头叫卖。“17岁那年,我白天在煤厂挥汗如雨,晚上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常常卖到晚上九点。”黄素萍露出小臂上清晰的肌肉线条,“那时候一桶冰激淋能赚5块钱,比我老公一个月工资还多,再累也觉得有盼头。”

匠心传承舌尖上的美食

1979年,黄素萍在生母配方基础上改良出丝滑口感的冰激淋,正式扎根九山路。为了找到最香浓的牛奶,她跑遍温州大小奶厂,“乳品厂老板说我鼻子比军犬还灵,其实闻的多,尝得多,优劣一尝便知。”她坚持选用本地优质鲜奶,拒绝香精、色素,“别人说我死心眼,可我妈教过我,真材实料才能长久。”

1999年,46岁的黄素萍退休,她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卖掉住房,揣着攒下的积蓄,带着年近七旬的母亲吴阿英前往意大利。“我母亲的亲人都生活在欧洲,我想带她去看望舅舅姨妈,也顺便尝尝正宗的冰激淋手艺。”黄素萍回忆说。

黄素萍出国三四次,白天在华人餐饮店做厨师,晚上穿梭于街巷品尝不同口味的冰激淋,学习国外的冰激淋制作技艺与口味,但她每次学习回来,只是在原来的工艺和口感上做提升,而不轻易更改味道。面对市面上十多家跟风的“九山冰激淋”。黄素萍把自己的头像注册成商标:“别人仿得了名字,仿不了我的味道。”

“温州奢侈品”成“非遗”

商标注册后,九山冰激淋声名远播,2013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总顾问沈宏非尝过之后,特地发微博称其为“全温州最奢侈的奢侈品”。这次“官方认证”也让九山冰激淋走进大众视野,很多人建议黄素萍多出几款新口味来增强竞争优势,但黄素萍想也没想就拒绝了,“换个口味就不是‘妈妈的味道’了。”

2022年,黄素萍带着九山冰激淋去申报了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申报之路并未一帆风顺,当她提及“加冰块冷藏”时,评审因只找到温州最早在1983年出现制冰厂的记录而质疑。黄素萍夫妇跑遍温州市档案馆,终于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制冰厂史料,力证工艺传承。2023年11月,九山冰激淋正式列入鹿城非遗名录,她将牌匾挂在摊位显眼处:“现在游客看到牌匾会说‘原来这就是非遗冰激淋’,我就告诉他们,非遗不是高高在上的,就是我们每天在这里搅冰、卖冰,把老味道传下去。”

“温州乡愁”跨越年龄

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游泳冠军徐嘉余、潘展乐的互动让九山冰激淋成了“冠军同款”。过去,二人曾在距摊位百米的九山游泳馆训练,常在训练后品尝九山冰激淋。如今,九山冰激淋也成为他们记忆中的家乡味道与“乡愁”。去年10月,徐嘉余戴着帽子墨镜打卡摊位,店员专注舀冰激淋,竟未认出这位“伪装”的冠军,视频逗笑全网。

在采访过程中,摊位前的长队从未间断,40岁的张女士带着女儿排在队尾,“我曾在附近读书,每天放学都要缠着爸爸买。现在带女儿来,她居然也上瘾了。”杭州游客王女士举着手机录像,镜头扫过摊位上悬挂的非遗牌匾和商标证书:“在攻略上看到说这是温州人的‘集体初恋’,尝了一口,奶香味特别浓,甜而不腻,真的能吃出手工的温度。”

一阵忙碌过后,排队的客人们都心满意足地拿着冰激淋离开,黄素萍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摊位上悬挂的非遗牌匾,谈起自己的孙女:“我孙女今年19岁了,打小就爱在摊子里打转,最近总念叨着要用网络让九山冰激淋‘红’起来,融进‘文创造型’‘打卡经济’。有人问我怕不怕断代,我说不怕。只要孩子们愿意接,这摊子就能一直摆下去。”

来源:温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