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从“苦瘠甲天下”到”旱塬新样本”的跨越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15:58 1

摘要:三军会师地,旱塬展新颜。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和西北教育名县,会宁如何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破题?如何在生态脆弱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农业优先、文旅赋能”——这片红色热土正以“会师精神”为引领,在教育兴县、旱作农业、招商引资三大主战场发起攻坚

三军会师地,旱塬展新颜。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和西北教育名县,会宁如何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破题?如何在生态脆弱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农业优先、文旅赋能”——这片红色热土正以“会师精神”为引领,在教育兴县、旱作农业、招商引资三大主战场发起攻坚。

精神传承:会师精神的新时代诠释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会宁注入“坚定信念、求实开拓”的精神密码。会师精神代代传,会师大地日月新。新时代的会宁人继续发扬会师精神,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节水技术赋能:旱地变身 “聚宝盆”

面对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会宁县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通过地膜覆盖保墒、集雨种植,让贫瘠的旱塬焕发新生。目前,全县旱作农业推广面积超100万亩,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产量显著提升。同时,会宁积极探索“粮改饲”模式,发展草畜一体化产业,形成“以种促养、以养肥田”的生态循环链条。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运用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推广节水灌溉设备,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基础教育筑基:托起旱塬希望

会宁始终将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全县中小学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教师培训计划,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培养出一批批优秀教育人才。多年来,会宁高考成绩在甘肃省名列前茅,为全国各大高校输送大量优秀学子。这些走出大山的人才,带着知识与技术反哺家乡,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会宁发展的强大动力。

核心景区提质:打造红色IP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2024年共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并入选“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会宁干部学院通过开设“红色研学”专题,年培训基层干部、青少年超2万人次,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植新一代心田。通过串联大墩梁、慢牛坡等遗址,构建“红色驿站—会师园—红军村”闭环线路,每年超600万人次游客前来瞻仰,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会宁县始终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会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求突破之举、聚升级之能、谋增长之势,聚焦打造“有特色、留得住”的县域特色产业项目。2024年,会宁县共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50余次,打响“会聚宁香”县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充分挖掘“土特产”潜力,逐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重聚焦丝路旱寒农业、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新能源等9条重点产业链,对接上市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性配套企业,成功签约项目10个,签约额55.74亿元。并根据会宁实际发展需求,谋划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0余个,近两年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达到82.95%,签约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全面促进了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为壮大会宁县域经济增添了强劲动力。

如今,这片曾“陇中苦瘠甲天下”的土地,正以红色文旅、绿色农业、金色教育的三色交响,奏响新时代的振兴强音。

来源:白银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