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明明切除了,为啥还是得了大肠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0 16:35 2

摘要:58岁的张女士在三年前体检时发现肠道内有一个直径约0.8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经肠镜切除后,医生叮嘱她定期复查。但张女士觉得“息肉都切干净了,没必要再折腾”,连续两年拒绝复查。

58岁的张女士在三年前体检时发现肠道内有一个直径约0.8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经肠镜切除后,医生叮嘱她定期复查。但张女士觉得“息肉都切干净了,没必要再折腾”,连续两年拒绝复查。

直到最近,她因持续腹痛和便血就医,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又长出了多个息肉,其中一枚已进展为早期肠癌。

医生痛心地说:“如果当初按时复查,完全可以在癌变前阻断!”

48岁的李先生去年体检时发现结肠息肉,并在肠镜下顺利切除。本以为万事大吉的他,却在今年的复查中再次发现了新的息肉。这让李先生困惑不已:“明明已经切除了,为什么还会长?”事实上,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肠息肉

这2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即使切除了息肉,大肠癌的风险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约30%-50%的肠息肉患者会在切除后1-3年内复发新息肉,而部分高危息肉的癌变过程可能仅需5-15年。

为什么息肉会“卷土重来”?

如何才能真正阻断癌症的脚步?

1. 息肉的类型与风险等级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的异常增生组织,主要分为两大类:

息肉的大致分类

肿瘤性息肉(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占70%以上,包括管状腺瘤(癌变率5%)、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5%)和混合型腺瘤,直径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风险越高。

锯齿状息肉:表面平坦,易被漏诊,尤其是无蒂锯齿状腺瘤(SSA/P),可能直接癌变。

非肿瘤性息肉:

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率极低,但需警惕长期炎症刺激引发的癌变风险。

肠息肉的癌变路径

从腺瘤性息肉到浸润性癌变,通常需要5-15年时间。

这一漫长过程为早期干预提供了机会,但若放任不管,息肉可能悄然进展为癌症。

例如,绒毛状腺瘤因细胞增殖活跃,癌变速度更快。

1. 新发息肉:土壤未变,风险犹存

肠息肉的发生与基因、肠道环境密切相关。即使切除了现有息肉,若患者仍存在高脂饮食、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肠道内可能再次形成新息肉。

研究显示,约50%的肠癌患者曾有多次息肉切除史。

2. 漏诊与切除不彻底

漏诊风险:肠镜检查受肠道弯曲度、清洁度影响,小息肉可能被遗漏。例如,锯齿状息肉因形态扁平,漏诊率高达20%。

残留风险:较大息肉需分次切除,若未彻底清除基底,残留细胞可能再生。

3. 高危人群的“癌变加速”

- 一级亲属有肠癌或息肉史;- 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 年龄>50岁。

肠镜检查

1. 复查策略:因人而异的“防癌时间表”

根据息肉类型、数量、病理分级制定个性化方案:

低危人群(单发小腺瘤):首次复查1-3年,若无复发可延长至5-10年。中高危人群(多发腺瘤、绒毛状腺瘤):首次复查1年,连续两次阴性后改为3年。极高危人群(高级别上皮瘤变、早癌):术后3-6个月复查,确认无残留后每年监测。

复查攻略

2. 发现与切除技术:精准打击“定时炸弹”

发现手段:肠镜是金标准,可发现直径3-5毫米的息肉。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等技术能提高微小病变检出率。

肠息肉切除后钛夹封闭创面

切除方法:

- 小息肉(<0.5cm):活检钳直接钳除;

- 中等息肉(0.5-2cm):圈套器冷切除或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大息肉或侧向发育型肿瘤: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3. 饮食与生活方式:重塑肠道环境

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

控制脂肪摄入,避免高糖饮食。

生活习惯: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戒烟限酒,保持BMI在18.5-23.9。

1. 术后并发症与护理

出血:术后2周内可能出现便血,少量血丝可观察,大量出血需立即就医。

穿孔:罕见但危险,表现为剧烈腹痛、发热,需急诊处理。

休息建议:

<1cm息肉:术后3天卧床;

>1cm或直肠息肉:术后1天绝对卧床。

2. 心理建设:打破“复查焦虑”

许多患者对复查心存抵触,认为“查出来也没用”。实际上,早期干预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医生应帮助患者理解:**复查不是“判刑”,而是为健康争取主动权**。

大肠癌并非不可战胜,但需要科学、持续的努力。

定期复查如同为肠道安装“监控摄像头”,能及时发现新发息肉并阻断癌变链条。

正如李先生和张女士的案例警示我们:一次切除不等于终身免疫,唯有将复查视为终身任务,才能真正守护肠道健康。

参考文献

1. Smith J, Jones R. Long-term recurrence rates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20;82(4):712-718.

2. Wang L, et al.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serrated polyps in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2019;34(5):801-810.

3. Zhang Y, et al. Impact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on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1;113(6):1420-1428.

4. Chen H, Patel D. Guidelines for surveillance after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Gastroenterology. 2018;154(4):1139-1148.

5. Kim S, et al.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diminutive colorectal lesions. Endoscopy. 2022;54(3):289-297.

6. Li X, et al. High-fat diet promotes intestinal polyp formation through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Cell Metabolism. 2017;26(3):434-446.

7. Gupta S, et al. Risk stratification of serrated polyps for colorectal cancer surveillanc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6;108(7):djw003.

8. Fletcher RH,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rrated polyps.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19;89(2):287-294.

9. Mao R, et 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nd submucosal dissection. Surgical Endoscopy. 2020;34(12):5312-5320.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5th ed. IARC Press; 2021.

11. Ng K,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recurrenc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8;36(15):1466-1473.

12. Burt RW, et al. Genetic testing and surveillance recommendations for hereditary polyposis syndromes.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9;114(4):535-543.

来源:胃肠病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