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部队文工团和总医院,很多人脑子里还是几十年前的模样——文工团遍布全国,医院也是各地都有。可现在,全军只剩下3个文工团、8所总医院。这么大的变化,到底是好是坏?为啥会有这么大调整?不少人心里其实还没整明白。
说起部队文工团和总医院,很多人脑子里还是几十年前的模样——文工团遍布全国,医院也是各地都有。可现在,全军只剩下3个文工团、8所总医院。这么大的变化,到底是好是坏?为啥会有这么大调整?不少人心里其实还没整明白。
以前,文工团和总医院几乎是大单位、大家庭,各有各的响亮名头。可短短几年,熟悉的名字一个个消失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说最关键的一点,这次军队改革的力度非常大,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刀真枪地动了“筋骨皮肉”。2015年底,那会儿北风呼啸,部队里外都弥漫着“要变天”的紧张气氛。各种会议开得密密麻麻,文件一摞摞地出台。就在这时,关于文工团和总医院的调整也被提上了日程。
插一句,有不少老兵、老干部对这些单位很有感情。文工团的演出、总医院的医疗服务,几乎伴随了好几代军人和家属。可现实是,随着社会变化,部队的任务和管理方式也在变。过去那种“什么都全、什么都大”的模式,到了今天反而成了拖后腿的包袱。
用最通俗的话说,过去咱们讲究“人多力量大”,现在讲究“人精事专”,讲究“干一件成一件”。部队也一样,改革前的16个文工团、19所总医院,虽然看着气派,可真要细算下来,资源分散、管理重复,效率反而不高。
举个例子,某些大军区的文工团,为了“完成任务”,一年到头就在自己系统里转圈演出,外面的人几乎没见过。医院也是,各地总医院“各自为政”,有时候遇到紧急情况,协调起来反而慢,浪费了时间和人力。
这就像家里办喜事,请了一堆亲戚帮忙,结果大家都忙活自己的,最后反而乱套了。军队改革,就是要把这些“人多事杂”的地方理顺,让每一块钱、每一个人都能用在刀刃上。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啥非得砍掉那么多文工团和总医院?难道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沿用下去吗?
其实,这里面有不少无奈,也有不少深思熟虑。咱们先说文工团。老一辈人都记得,战争年代,文工团就是给前方战士鼓劲的,没条件时唱一首歌、演个小品,就能让士兵们笑出泪来。和平时期,文工团也成了军队形象的“代言人”,经常下连队、进边防,给大家带去温暖和欢乐。
但随着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部队文艺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总共16个文工团,分布在各个军区、军兵种,任务重复、资源浪费难免。就像一锅粥,锅太多、米太散,最后每锅都不够香。
而且,很多文工团平时主要在本系统内部演出,走不出自己的小圈子。外面的人看不到,影响力也有限。再加上新媒体、互联网发展,文艺宣传的方式比过去多多了,传统文工团的那套手法有的也该变一变了。
于是,军改就把文工团数量锐减到了3个:新疆军区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和新组建的解放军文工团。新疆和西藏的特殊情况不用多说,那里的官兵需要精神鼓励和文化关怀,文工团肯定不能撤。至于解放军文工团,则是把原来的资源整合起来,变成“拳头部队”,任务更集中,演出更专业。
再说总医院。过去19所总医院,分布在各个军区、军兵种,有的是历史形成的“老字号”,有的是后来扩编出来的“新成员”。同样的问题,医院多了,管理起来就复杂了。不同医院归属不同系统,遇到大事小事还得“打报告、走流程”,一旦有突发情况,协调起来很麻烦。
比如一次大型军演,几十个部队临时需要医疗救护,结果因为医院隶属不同,光是调派救护车、分配床位,就折腾了半天。还有的总医院,行政管理队伍庞大,医生护士反而不够,久而久之,医疗质量也受影响。
这次军改,直接把总医院从19所减到8所,按五大战区各设一家,加上解放军总医院、新疆和西藏的总医院,全部实行统一管理。这样一来,资源调配更高效,遇到紧急情况也能“说调就调”,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
有人担心,文工团和总医院数量减少了,会不会影响到部队士气和医疗保障?其实,这事要看怎么用心做。
先说文工团。精简后的文工团任务更重了,但也更接地气。原来那么多文工团,资源分散,有的地方演出多,有的地方一年难见一回。现在集中力量,演出质量更高,影响范围更大。比如前阵子,有解放军文工团的演员到边防哨所慰问,官兵们说,虽然演出队伍比以前小了,但节目更新、更好看,互动也更多,大家都很喜欢。
新疆和西藏的文工团尤其重要。那里的官兵常年驻守边疆,环境艰苦,精神压力大。文工团隔三差五就去慰问,带去歌声和笑声。有人说,在雪域高原听一曲家乡小调,比吃上一顿肉还解馋。文工团在这些地方的存在,是精神上的“活水”。
再说总医院。精简后,医院的设备和医护资源更集中,管理更规范。以前是“九龙治水”,现在是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八所总医院,负责五大战区和两个边疆地区,再加上解放军总医院,基本能覆盖全军的主要医疗需求。
新疆和西藏的总医院被特别保留,就是考虑到那里条件特殊,平时病情重、急诊多,医生护士必须“超配”,不能跟别的地方一样“削减”。这些医院还常常下乡义诊,帮边疆老百姓看病,成了军民之间的纽带。
当然,精简也带来了新问题。比如,有的官兵家属以前习惯在家门口的总医院看病,现在得跑远路。文工团演出机会减少,基层文化生活一时还难以适应。总医院压力大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服务质量也要跟上。
但这些问题不是没法解决的。比如,有的地方总医院和地方大医院合作,开通“军地共建”绿色通道。文工团也创新演出形式,通过网络直播、录制视频,把节目送到更远的地方。基层部队通过自办小型文艺队,丰富兵员生活。
军队文工团和总医院这些年经历了大起大落,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精简并不等于削弱,反而是为了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服务部队和百姓。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感受最深的就是看病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人觉得以前方便,现在麻烦了;也有人觉得演出更精彩、医疗更高效了。其实,这一切的变化,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让大家过得更安心、更舒心。
来源:烟寒初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