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携手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开展“诗画清水·生态花谷”联学共建活动,通过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人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感悟初心与使命,增强服务基层、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日前,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携手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开展“诗画清水·生态花谷”联学共建活动,通过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人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感悟初心与使命,增强服务基层、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听一场口技表演
了解非遗历史
活动中,洪水峪村驻村第一书记、诗画乡村CEO张建平带领学生参观非遗小院,介绍了口技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为口技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建平还现场表演了口技经典节目《百鸟争鸣》,以精湛的技艺让学生感受口技文化的独特魅力。
“口技文化作为一项拥有2700年传承历史的古老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承断代的严峻挑战。”张建平表示,为应对这一困境,口技艺人通过编写书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非遗进校园”等多种举措,不断扩大口技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结合洪水峪村发展实际,张建平还分享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基层实践,“洪水峪村通过引入非遗文化工作室、打造特色民宿等方式,成功盘活资源,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来一次实践体验
感受乡村文化
两校学生在当地村民的指导下,体验纳鞋底等传统工艺。“纳鞋底作为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艺,不仅展现了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验学生表示,通过这种接地气的实践活动,自己更加深刻体会到青年人在乡村发展中的责任。
学生们介绍,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他们了解到,当地村庄通过发展多元手工艺,成功盘活了区域经济,同时也提供了适合老年人的就业机会,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支持,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了基层智慧。“未来,我们要关注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将论文写到田间地头、写到祖国大地上。”
作一次主题宣讲
服务基层建设
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博士生宣讲团在洪水峪村开展了乡村振兴主题宣讲,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特色,将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当地村民介绍国家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工作思路和特色经验。
清华大学博士生宣讲团学生曹乐知以《系统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进行宣讲,结合浙江安吉等多地案例,从实践中理解乡村振兴的具体含义。北京大学博士生宣讲团学生杜语作题为《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宣讲,从历史、理论、现实和实践四个维度阐述对“三农”问题的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还需要有更多新时代青年加入,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杜语说。
在学习交流环节,学生们表示,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中,不仅深刻感受乡村基层的新变化,更希望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培养乡村孩子的梦想与志向,对于推动乡村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诗画乡村CEO张建平介绍,此次洪水峪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的“诗画清水·生态花谷”联学共建活动,不仅是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重要实践,也是开启“小手拉大手”合作模式的良好开端。“未来,我们将与高校开展进一步合作,带领洪水峪村村民及清水学校的学生,走进高校参观学习,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规划发展,为乡村学子架起通往梦想与希望的桥梁,立下强国志向。”
来源:深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