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地处越国北陲、勾吴南疆的湖州,是吴越争霸前沿,两国都十分重视经略湖州。彼时的湖州,是一片“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墩岛众多”的洳湿之地,吴、越两国积极修筑“纵浦(溇港)横塘圩田系统”,并实行“省赋敛,劝农桑”政策。千百年来,逐步演变成为“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地处越国北陲、勾吴南疆的湖州,是吴越争霸前沿,两国都十分重视经略湖州。彼时的湖州,是一片“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墩岛众多”的洳湿之地,吴、越两国积极修筑“纵浦(溇港)横塘圩田系统”,并实行“省赋敛,劝农桑”政策。千百年来,逐步演变成为“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
桑基鱼塘书写了湖州繁荣的江南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传奇,也沉淀下了以系统性思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农业高效发展的传统智慧—— “桑—蚕—鱼—泥”的闭环,让种植、养殖等环节紧密协同,生物群落之间有机联动,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湖州荻港桑基鱼塘
而如今,这种传统智慧也正启发着人们探索现代产业发展路径。用系统动态的眼光去理解和分析产业的演进规律,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系统”,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组成创新群落,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跨领域技术融合等互动,实现资源共享、知识溢出、技术扩散,构建起具有韧性和创新力的产业范式。
5月10日,湖州召开未来大会。在会上,106个总投资达691.2亿元的项目签约,300亿产业母基金、首批15个应用场景和25个场景项目正式发布。而从更深层的视角观察,透过一场聚焦产业与创新的盛会,可以看到,湖州正以全局思维构建又一个“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为未来写下全新注脚。
01
西塞山前的新幽谷论道
4月15日,中国商业航天迎来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第100台天鹊系列发动机在湖州正式下线,“单台突破”向“批量制造”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就此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这样的里程碑时刻,湖州见证了不止一次。
2018年,蓝箭航天落户湖州,建设国内第一家民营火箭动力制造基地。次年,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试车取得成功,成为继SpaceX的猛禽发动机、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之后,世界上第三台完成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可以说,蓝箭航天征服浩瀚苍穹的同时,湖州也在中国商业航天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蓝箭航天只是一个缩影,湖州正在集聚起一批具有高科技浓度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企业。2023年成立于湖州的国测量子是北京大学在量子领域发起设立的产业化公司,聚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主要提供面向通信、自主导航、微纳卫星、无人驾驶等领域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产品及服务,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提供全国产化芯片原子钟的企业。物流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佼佼者牧星机器人,2024年推出全球首创智能播种系统,分拣最大效率每小时达10000件以上,产品远销2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
2022年,湖州提出打造八大新兴产业链,并制定了“链长+链主”“161”推进机制。通过引进场景招商、链式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新模式”,湖州精准引入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这当中既包括如国策量子、牧星机器人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效应的企业,也包括打破产学研用边界、推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山水清远、风光秀丽,是历代文人向往隐逸江湖的精神图腾,文人墨客聚会山林,幽谷论道,交流学问,吟诗唱和。而今天,随着西塞科学谷的崛起,“幽谷论道”之人成为了科学家、工程师与创业者。
西塞科学谷
作为湖州发展“创谷经济”的“首位谷”和重点打造的“生态+科技+产业”高能级战略科创平台,西塞科学谷已经落地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项目36个,聚引各类科研人才2500余人。其中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实现了湖州“国字号”科创平台“零突破”。实验室围绕高端控制装备、核心工控软件、工业控制网络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推动成果高质量转化,为攻克工业控制领域的“痛点”“卡点”问题、赋能湖州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走出西塞科学谷,沿着西塞山路往西,10公里内分布着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这样的“科创矩阵”崛起,正是湖州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的成果具象化呈现——近年来,湖州高标准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来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区域主导产业需求,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湖州城市景观
不过,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系统,除了集聚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组成创新群落,还需要资金人才等要素配套,做强“创新环境”支撑。
比如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经历基础研究阶段的“魔鬼之河”、应用研发阶段的“死亡之谷”、产品化阶段的“达尔文海”,最后才可到达市场增长阶段的“商业化成熟期”。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在资金方面,湖州产业基金打造了 “财政基金为基础、自管基金为重点、区域基金为补充、共管基金为特色、专项基金为突破、产业链基金为优势”的立体式六类基金集群,为一个个科创企业从种子生长成参天大树,构筑金融活水浇灌和呵护的“闭环”。截至今年3月底,发起设立并参与管理的各类产业基金达46支,总规模达到770.2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湖州还设立了20亿元人才基金,以资本手段赋能人才招引。
02
从单点竞争到系统协同
如同桑基鱼塘中桑、蚕、鱼间的有机循环,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创新群落内各主体高密度互动,激发协同共生的创新活力。
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浙江德清)拥有涵盖传感器、域控制器、智驾芯片、线控底盘、汽车核心零部件及专用车辆、场景解决方案、涉车相关服务等细分领域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2023年, 全球领先的图像级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提供商图达通将其年产50万台车载激光雷达项目落户德清车联智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项目落地后,图达通在加速推进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融入当地车联网产业生态,与龙头企业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科研创新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攻关。
车联智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事实上,依托八大新兴产业链,湖州正让域内更多企业碰撞合作火花。通过产业链对接会、产业联盟等平台机制,湖州鼓励支持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强化上下游配套,在研发创新环节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在市场拓展环节推动联合品牌打造、渠道共享。这种深度联动,也让企业从单点竞争转向系统竞争,实现协同增值效应。
在湖州,除了企业之间的联动,企业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也有着紧密而多元的互动合作。当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产业生态系统也从简单的企业协作体发展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有机生命体。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是浙江大学与湖州市政府共同建设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按照“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模式,结合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链”发展需求,引入浙江大学相关学科资源,聚焦“智能+”“机器人+”核心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为科研项目提供孵化空间,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则为孵化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研究院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探索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实现 “自我造血” 。
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
目前,浙大湖州研究院孵化了上欧科技、融速科技、比羿激光等39家科技型公司,此外还与4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比如,通过与诺力股份共建“全省特种智能仓储物流装备重点实验室”,与德马科技联合打造湖州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慧仓机器人成立“智慧仓储研究中心”,浙大湖州研究院正用“智能+”赋能湖州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链迭代发展。
2020年落地南太湖新区的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以6大共享实验平台为基础,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博士服务站,研究院将青年博士“撒向“湖州企业,变“被动研究”为“市场命题”,实现企业和科研院校力量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研究院现已经推动锂电容干法电极技术、小型化的IPD(集成无源器件)带通滤波器等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则围绕地理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依托顶尖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探索从创新成果端出发“自上而下的研究院垂直验证”和从企业需求端出发“自下而上的产业导向验证”两种概念验证模式,连接实验室与产业化链条。
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航拍
前者以研究院科研团队为核心,依托浙工大技术资源优势,从基础研究出发,通过系统化验证流程筛选科研成果,再对接企业寻求市场合作进行产品推广。后者则从市场需求端出发,将企业需求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的有效对接。
浙江工业大学刘建华教授团队的全谷物营养食品加工技术与维义生物产品开发需求高度适配,在莫干山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三方合作成立浙江维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坚亚麻籽及全谷物营养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鹰展航空科技通过莫干山研究院与浙工大机械学院成功“牵手”,解决了无人机飞控系统的难题......截止今年2月,该院孵化培育科技企业128家,与龙头企业等建成联合研发中心26个。
在本次未来大会上,湖州发布了五大类招商场景——产业成链强链的合作应用场景、新兴产业的创新应用场景、传统产业的焕新升级场景、未来产业的培育服务场景、数智赋能城市的智慧应用场景等。
湖州未来大会现场
以产业成链强链的合作应用场景为例,湖州将围绕链主型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平台需求,在技术创新、生产配套、供销合作等领域打造一批产业链项目合作场景,促成一批产业链合作项目。并通过直接采购、联合研发、联合运营、提供免费试用环境等方式,建立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应用场景+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模式。
可以预见,这些强调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机衔接、注重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的场景,将进一步促进在湖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互动。
03
机制“破壁”
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人才不止有“一种身份”。为了克服校地合作人才流动的难点,当地推出了“融通产业需求与科研资源、融汇人才身份与岗位职责”的“双融计划”,通过“联合设岗+编制双轨+政策双享+自主选择”机制,探索突破编制、身份限制的人才双聘方式,推动人才在高校、企业等不同平台之间的有序流动共享互融。
除此之外,校地双方还设立了特聘研究员岗位。特聘研究员可依托高校在湖州申报国家和省级重要人才项目,同时也享受地方人才政策和学校科研平台、学术资源。
而在明确未来发展路径后,特聘研究员们也有更多自由选择。针对成果转化主导型需求,采用“编制在高校,研发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模式,研究院提供成果转化平台,以公司化方式开展联合研发。企业创新研究需求主导型,采用“编制在平台,院企联合研发,高校提供软支撑,转化在企业”的模式,成果由人才、院企共享。对于研究院发展主导型,采用“多类型编制混合,研发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模式。
湖州城市景观
可以看到,当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创新主体互动、要素流动壁垒时,政府的体制机制设计就发挥了关键性"破壁"作用。以“双融计划”为代表,湖州还有更多这样的机制设计。
比如“创业第一见面人”机制。2023年4月,湖州以创业帮扶为切入点,推出了这一具有湖州特色的创业育商机制,在不断迭代优化中,建立了 “一个会客厅”“一批工作室”“一套课程库” “一批指引集” “一套清单图” “一个企业码” “一批精英队” 的“七个一”工作体系,为新设经营主体打造全周期、全链条、闭环式的服务。
通过精心设计的“开业初创课程”“发展提升课程”和“特色产业课程”,以及实用的企业开办指南和合规指引,帮助创业者明晰企业入市路径、合规经营底线。此外,通过梳理汇总各类奖补扶持政策,系统编制涉企政策清单,加快政策落地速度。最后,依托省市场监管局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应用体系建设,打造了一站式综合集成应用,让涉企服务办理更加高效便捷。
“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
又比如每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机制。由市委书记带头,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轮流开展政企恳谈会,区县同步开展,每期邀请8至10位企业负责人参加,面对面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高效闭环破解企业难题。从2022年6月到现在,湖州已经召开130期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与企业家“周三见”也已成为一种湖州习惯。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技术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产业生态系统面临国际市场波动、技术路线迭代、要素供给不稳定等多重冲击,而这些机制设计为产业生态系统带来了韧性,也为更多创新活动的发生提供了保障。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桑基鱼塘塑造了独特的农业景观:桑林与鱼塘相连相倚,澄澈如镜的万亩鱼塘,被阡陌纵横的带状桑林分割成块,天光云影静卧其上,晕开一幅灵动的江南画卷。而在今天,湖州正以系统性思维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在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在未来感十足的创新型企业、在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会长出怎样的 “好风景”、绘出怎样的未来画卷,也引人无限遐想与期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