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钱也没人脉的普通老百姓,到底得咋做,人生才能有所变化呢?接下来阿胖要讲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没钱也没人脉的普通老百姓,到底得咋做,人生才能有所变化呢?接下来阿胖要讲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真心跟你讲哈,一点儿也不夸张,只要你能弄懂接下来的这 3 个字,还能实实在在地照着做一段时间,就算你穷得叮当响,人脉也一点儿没有,人生也肯定能有一些不错的变化!
我之所以这么笃定地说,是因为这 3 个字对我帮助特别大,让我的人生有了好多好的转变,我把这里面的诀窍分享给身边的人,大多数人也都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变化!
这 3 个字,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而是能出成果的认知。
另外,这 3 个字还是我参考一位顶级富豪的智慧总结出来的。
他是查理芒格。
股神”巴菲特的大名你应该听说过吧,结果巴菲特把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芒格,并说:“是查理让我开了眼,让我很快从猩猩变成了人,要是没有他,我得穷得多。”
可以说芒格是巴菲特背后的男人!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多数人认为 “熬” 是无奈的妥协,是没钱没人脉时的被动忍耐。
但芒格却将 “熬” 视为主动修炼:真正的熬,是在无人问津时深耕自己的核心能力,用时间换取认知维度的突破。
他在《穷查理宝典》中说:“年轻人总以为成功需要奇迹,其实不过是每天多扛 10 公斤杠铃。” 当别人把 “熬” 等同于混日子时,高手正在用孤独时光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人类大脑建立新认知路径需要至少 66 天的持续刺激,而 “熬” 的本质是对核心能力的刻意打磨。
就像竹子用 4 年只长 3 厘米,第 5 年开始每天疯长 30 厘米,前期的 “熬” 不是停滞,而是根系在地下延伸数百平米。
现代心理学中的 “刻意练习” 理论也指出,持续的专注投入,能让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质的飞跃 。
芒格在哈佛法学院求学时,每天比同学多花 3 小时研究案例,这种 “笨功夫” 让他在毕业时能快速看透复杂法律关系,为后来投资决策打下逻辑基础。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27 岁时还在街头摆摊,没钱租店面、没人脉推广,只能每天重复捏寿司的动作。
他在案板前 “熬” 了 50 年,终于让米其林评委为他的寿司倾倒:“每一口都能吃到时光的味道。”
我的表哥曾是工厂流水线工人,下班后别人打游戏追剧,他却 “熬” 在宿舍学编程。
每天 3 小时,持续 2 年,最终靠自学的 Python 技能跳槽到互联网公司,月薪从 3000 涨到 1.5 万。
他说:“最苦的不是加班,是看不到希望的夜晚,但每敲一行代码,都在给未来铺路。”
生活中,“熬” 的误区无处不在:有人抱怨 “熬了 10 年还是基层”,却从未在岗位上深入钻研;有人创业失败后说 “熬不下去了”,却没意识到前期积累的客户反馈才是真正财富。
真正的 “熬” 是像芒格那样,在每天的阅读中积累跨学科思维,在重复的工作中寻找优化空间,不是身体的囚禁,而是认知的越狱。
就像酿酒师等待美酒发酵,看似静止的时间里,正酝酿着惊人的质变。
那具体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把“熬”这个字做好呢?
首先要设定核心能力的目标。
比如每天用 1 小时深耕一个核心技能,如文案、数据分析,记录当天突破点。
其次要建立孤独账本。
每周总结一次 “无人关注时的收获”,避免被短期焦虑干扰。
最后要实施21 天深蹲法则。
啥意思呢?也就是把看似枯燥的任务拆解成 21 天微习惯,方便我们更好的行动起来!
没钱没人脉时,多数人觉得 “借” 是丢面子的事,或只能低声下气求人,但芒格的 “借” 道完全不同:最高级的借,是用「非对称价值」换取资源,让别人主动帮你实现目标。
他在斯坦福演讲时说:“如果你找不到杠杆,说明你还没发现自己的隐藏价值。” 真正的借势高手,从不用人脉数量衡量关系,而是用自身不可替代性创造合作机会。
芒格早年做律师时,发现很多富豪客户缺乏税务规划能力,便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用专业建议帮助客户节省数百万美元税费。
这种 “借专业能力服务他人” 的模式,让他获得了客户的信任,进而获得投资机会。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关系本质是价值交换网络,当你能为他人提供稀缺价值,哪怕只是情绪价值、信息价值,就能撬动比自己高阶的资源。
就像深海鮟鱇鱼用头顶的小灯吸引猎物,普通人可以用 “微小优势” 吸引贵人注意。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 20 岁时没钱出书,便在二手书店打工时整理出《100 个生活提案》,免费分享给常来的顾客。
这些看似无用的小建议,让他积累了第一批忠实读者,最终被出版社发现,成为畅销书作家。
他说:“借势的关键,是先让别人看到你的可用之处。”
我还听朋友说过一个故事,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小王,在求职过程中发现某公司对短视频营销有需求,但缺乏专业人才。
他虽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但自学了短视频制作技能,主动为该公司制作了一个免费的宣传视频,出色的作品引起了公司负责人的注意,不仅获得了工作机会,还成为了公司短视频项目的负责人 。
普通人对 “借” 的误解,往往在于只看到显性资源,比如钱、人脉,却忽视了隐性价值:帮同事解决电脑故障,是借技术能力积累信任;在行业圈子分享干货,是借知识储备建立专业形象;甚至帮邻居照顾宠物,都是在积累情感账户。
真正的借,始于最小的价值交换,成于持续的正向反馈,就像播种善意,终会收获他人的帮助。
那怎么把“借”这个字做得更好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实操内容。
首先肯定是要找到自己身上的价值的,哪怕是再不起眼的价值都要找到,比如会一些简单的ps技术,有一些行业报告,甚至有足够多空闲时间都行!
其次开始践行先予后取原则,每周为 1 个目标对象提供一次免费帮助。
最后打造价值展示窗,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定期分享你的专业见解。
没钱没人脉时,多数人认为创业创新是遥不可及的事,只能等待 “大机会”。
但芒格的 “创” 道是:真正的创造,是在别人忽视的细节里找到破局点,用最小成本验证可能性。
他在《穷查理宝典》中说:“如果你觉得改变世界太难,先试试改变自己的办公桌布局。” 高手都在微小处创造,因为裂缝里的阳光,往往比大道上的更刺眼。
芒格在投资喜诗糖果时,发现消费者不仅买糖果,更买 “送礼时的体面感”。
他没有颠覆整个糖果行业,而是聚焦包装设计和情感营销,让喜诗的销售额翻了 10 倍。
这种 “微创新” 思维,本质是《精益创业》中的 “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理论:用最低成本验证假设,在试错中找到真实需求。
就像达芬奇在羊皮纸上画下第一张飞行器草图,所有伟大创造都始于微小的突破。
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提出的 “破坏性创新” 概念,也强调创新不一定是全新的发明,也可以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改进与重构 。
90 后宝妈小敏,发现给孩子买的绘本太贵,便用手机拍摄 “亲子共读片段”,配上自己改编的睡前故事。
这些低成本视频在自媒体平台收获 200 万粉丝,后来她推出付费音频课,年收入超过 50 万。
她的成功秘诀是:“我没有团队没有资金,但我有当妈妈的经验,这就是最好的创新素材。”
我还认识一位退休阿姨,看到年轻人工作繁忙,没时间照顾宠物,便创办了社区宠物临时托管服务。
她利用自家的小院,为宠物提供临时寄养、喂食、遛弯等服务,收费合理且服务贴心,深受居民欢迎,业务越做越大,她还带动了社区其他退休人员就业 。
普通人对 “创” 的误解,在于认为必须有颠覆性想法或大量资金。
但现实中,创造可能是:给旧衣服加上个性补丁在出售,把家乡特产做成真空包装试卖,甚至在小区开设 “旧物改造工作坊”。
创造的本质不是发明新技术,而是重新组合现有资源,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就像芒格用跨学科思维重新组合商业逻辑,生活中的每一个不便之处,都可能是创新的起点。
那我们具体怎样落实好“创”这个字呢?我来分享一些实操方法。
首先肯定是要有记录痛点日记的习惯,也就是每天写下 3 个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比如 “外卖汤洒了”,“充电线总打结”
其次去践行100 元创业,也就是用 100 元成本,或者小额成本尝试解决一个小痛点,比如 DIY 手机支架摆摊。
最后建立微创新清单,每周记录一个行业 / 产品的改进想法,哪怕只是优化包装。
反复执行,你就会越来越好!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