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为香料消费提供可能性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20:21 2

摘要:宋朝时候,为啥社会经济能让大家用得起香料呢?其实,这得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咱们国内经济发展得好,大家手里有钱了,才能买得起从海外贸易进来的东西,包括香料。说到宋朝的经济,那可是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广泛认可,厉害得很,就像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里说的,

【商品经济发展】

宋朝时候,为啥社会经济能让大家用得起香料呢?其实,这得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咱们国内经济发展得好,大家手里有钱了,才能买得起从海外贸易进来的东西,包括香料。说到宋朝的经济,那可是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广泛认可,厉害得很,就像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里说的,宋朝经历了一场“商业大革命”。

宋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有了“苏湖丰收,全国粮食就足”的说法,这使得人口也多了起来。因为宋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所以像交子、会子这样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出现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市坊制度也被改变,像广州、泉州、扬州这样的商业大城市也跟着兴起了。

商人的身份地位不断提升,不仅能通过科举考试当官,还能帮忙制定国家的经济规矩。宋朝那时是全世界科技文化最牛的国家,印刷术的出现、指南针的使用、顶尖的制瓷手艺,都说明了这一点。宋朝技术厉害,做的瓷器、纺织品这些手工艺品,质量超群,卖到世界各地,特别抢手。

就像斯塔夫里阿诺斯讲的:“那时候,中国经济很厉害,从这点就能看出来:中国出口的大多是做好的东西,像丝绸、瓷器、书画这些,可进口的大多都是原材料,比如香料、矿石、马这些。”

宋朝在经济文化上很强大,所以能用漂亮的手工制品去换其他国家的原材料、香料、珍宝这些好东西。同时,很多外国也特别想要中国的瓷器、丝绸、铜钱这些手工艺品。

所以,宋朝手工业很发达,这让很多海外国家都想来和宋朝做买卖,他们用香料、珠宝来换宋朝的手工艺品,这样大家都能得到需要的东西。简单来说,宋朝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都做得很好,给香料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朝的经济中心也慢慢移到了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那里的经济发展得最快最好。

南方的经济蓬勃发展,给外贸带来了好多商品。那里的人口和耕地都在飞快增长,像棉花、麻、桑树、茶叶这些经济作物种得越来越多了。不光是政府管的挖矿、制盐、造船行业在壮大,老百姓自己做的茶叶、陶瓷、丝绸、五金、食品加工这些生意也发展得很快。

随着经济活动的重心慢慢往南移,政治和消费的中心也跟着往南走了。这样一来,南方,特别是那些港口大城市,就成了香料的大买家。“那些进口的东西啊,主要都卖到了东南地区、四川还有京城。”

因为古代交通很不方便,为了减少在路上来回折腾的费用和时间,像瓷器、丝绸这些要出口的东西,还有香料这些要进口的东西,最好都得离港口近点儿,这样才能便宜点儿。所以,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好,就成了买卖海外东西的主要地方。

这也说明了宋朝时,虽然陆上丝绸之路还在运行,但跟海上丝绸之路比起来就差远了。因为那时候海上贸易的优势太明显,让陆上贸易显得既不行又没啥大不了的。

所以,生产的地方和消费的市场都慢慢移到了东南沿海。经济重点往南移,给香料买卖带来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和港口。“宋朝时,南方港口对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经济影响,可能比任何时候都要大。”

【宋代香料需求庞大】

从汉朝开始,丝绸之路被打通后,香料就慢慢传进了中国,不过那时候主要是有钱有势的人才用得起,普通老百姓还用不上。但到了宋代,用香的习惯就传开了,几乎到处都是香味。

皇宫贵族和当官的每天得用香,寺庙、道观还有祠堂也得点上香。宋朝人不管是熏香、吃饭、戴饰品、治病、拜神还是美容,都离不开香料。他们用的香料又多又广,比以前的朝代厉害多了。在宋朝的集市上,香料到处都是。

街上有卖香的店铺,还有好多加了香料的食物。这些香料最开始主要是用来拜神明的,不管是祭祖还是搞宗教活动,都特别讲究用香。宋朝的皇帝们喜欢佛教和道教,“禅宗”思想在中国很流行,所以老百姓们都烧香拜佛敬道,这样一来,宋朝民间用香就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在西汉中期之前,咱们中国人主要用的是草本香料,像沉香、檀香这些木本或树脂类的香料特别稀少。从汉代开始,佛教传到中国,并且越来越融入咱们的生活,烧香的习惯也跟着传了进来。

除了佛教,宋朝时道教也很受欢迎,并被广泛传播。道教炼制的仙丹里,常常会用到香料,像鸡舌香、沉香、薰陆香和青木香这些,都是制作“能安定魂魄让人飞升的七十四方灵丸”的秘密配方里的材料。道士们每天修炼的时候,都会烧香、看烟,到了清明节,他们还会烧香去道观游览。

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里描述了北宋时期东京清明节烧香的热闹场景:“每年清明节那天,老百姓都被允许去烧香游玩。”那时候,不光道教要用香,统治者对道士也很敬重,经常赏赐给他们大堆的香料。

宋朝的皇上把佛家烧香的习俗提升成了国家的大祭祀活动。从香料传到中国开始,它们的药用好处就慢慢被医生们喜欢上了。到了宋朝,用香料做药变得很常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是北宋时太医局出的,里面收集了好多药方,它还是我们国家第一本官方出的成药书呢。

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爱用香料”。有专家研究发现,里面包含香药的方子占了全部方子的74.18%,而用了3种或更多香药的方子占了23.85%。在同一时期的另一本书《太平圣惠方》里,直接用香料来命名的方子就有120个,比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沉香丸、苏合香丸等等。

“木香散”这个方子,里面有木香、高良姜、肉桂这些药材,能治疗脾脏受冷引起的肚子疼、心口疼等症状。“苏合香丸”,其实就是唐朝时候叫的吃力迦丸,它用了苏合香、麝香、青木香、白檀香、乳香、龙脑香等药材,能对付突然的心口疼、霍乱上吐下泻,还有时疫、瘴气、疟疾这些病症。

“安眠香丸子”,是用沈香、安息香、天麻、桃仁还有鹿茸这些材料做的,能治疗像“肾脏受风毒、腰脚疼痛”这类毛病。还有那个很有名的“牛黄清心丸”,它里面有龙脑、麝香、肉桂等成分,对“手脚不灵活、说话不利索”等症状有帮助。

还有像“心里没底,神思恍惚,容易受到惊吓,感到悲伤忧愁,心里烦躁觉也少,情绪时好时坏,有时甚至发疯,神志不清”这些症状。从这些可以看出,宋代时人们常把香料当作药来用,各种难治的病几乎都靠香料,宋代对香料的需求有多大,也就不难想象了。

【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在宋代之前,人们航海时靠星星和地面上的东西来认路。到了宋代,指南针就开始在航海中使用了。有本书叫《萍洲可谈》里面写着:“船上的师傅们懂得地理,晚上看星星,白天看太阳,要是天气不好就看指南针。”这段话讲的就是宋代广州的一些海船,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是怎么用指南针来指路的。

在宋朝大臣徐兢出使后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也提到,“要是天气暗得看不清,就用指南浮针来定方向”。就是说,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指南针能帮忙指明方向,让航行更安全也更准确。不过,指南针在北宋时还没怎么被大家用上,得等到南宋时才真正普及开来。

航海时会安排一个专门管指南针的人,大家叫他“火长”,他的任务就是确保指南针指对方向。《梦梁录》第十二卷里说了,“火长”在风雨天或者看不清的时候,全靠指南针来导航。他一点都不能出错,因为船上所有人的命都靠他呢。

罗盘其实就是指路的指南针,而“火长”这个人就是专门负责摆弄指南针、确定航行方向的。宋朝的时候,人们航海做买卖跑得可远了,西亚、东非、东南亚哪儿都去,因为远航得一直认清方向,所以指南针在海上就显得特别重要,它让航海更安全也更高效了。

宋朝时候,造船技术进步大,造船的数量也多了,这对对外贸易很有帮助。到了北宋,因为内河运输和海上贸易越来越繁荣,船只需求大增,所以造船业很快就兴旺了起来。

开封汴京有专门的造船机构,各地也都有造船的地方,规模特别大。在太宗时期,一年能造三千多艘船,到了至道末年,造的运粮官船就有三千三百多艘了。而且,宋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可是最厉害的。在宋代的广南西路钦州,有一种特别适合做海船的木头,叫乌婪木,用这种木头做的船被人们叫做“木兰舟”。

《岭外代答》里说了这种船:“往南边海上漂,船大得像间大屋子,帆就像天上垂下来的大片云,舵有好几丈长,一艘船上能装几百人,粮食够吃一年,船上还能养猪酿酒。”宋朝的张舜民在《画墁集》里也写了宋船:“丙戌那年我看了一艘万石的大船,船的样子又圆又短,像三间大房子,门开在船尾,里面装饰得很华丽,上下船得用梯子,没有大风它不走,船上能装二十万贯钱,还有一万二千石米。”

显然,古代船只的承重和装载能力真让人吃惊,这显示了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宋代的海船上用的设备,像转轴、防水舱、锚、桅杆、舵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自打新中国成立以来,要说挖掘到的宋代海船宝贝,1974年在泉州发现的那艘沉船最有代表性。这船大概能装三千斛货物,有两个桅杆,船身是用三层木板做的,还用了那时候最厉害的水密隔舱技术。这样一来,就算船上哪儿破了进水,也不会一下子全沉了,还能浮在水上,让船和货都安全多了。

就像黄纯艳先生说的,因为造船技术提高了,航道也变得更好,中国的船只现在可以直接从印度南端开到波斯湾,不用再在印度换小船了。那时候,中国的商船还开始往阿拉伯海西边更远的地方航行做贸易,甚至还和红海边上、非洲东海岸的地方直接做起了生意。

简单来说,因为有了指南针、更好的造船技术和船上新设备,航行变得更安全了,贸易规模也扩大了,成本还降低了,这些都正好满足了宋代香料贸易的需求。到了12世纪左右,中国的船只从技术上说,已经能开到世界上任何一艘船能去的地方了。

来源:猴哥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