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歼-35作为我国最新一代的隐身舰载战斗机,本来大家都以为它会一直保持流线、隐身的“帅气”模样,结果央视节目一公开,许多人发现:歼-35上舰以后也要外挂导弹。这一变化让不少人觉得不好看,甚至有些遗憾,但同时专家们又说,这样其实是性能变强的表现。
歼-35作为我国最新一代的隐身舰载战斗机,本来大家都以为它会一直保持流线、隐身的“帅气”模样,结果央视节目一公开,许多人发现:歼-35上舰以后也要外挂导弹。这一变化让不少人觉得不好看,甚至有些遗憾,但同时专家们又说,这样其实是性能变强的表现。
一架现代战斗机到底“美观”与“实用”之间,究竟该怎么选?
要说歼-35,“隐身”“先进”这两个词是它的标签。以前大家看到的图片、展览里,歼-35总是干净利落、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未来感”。可前阵子央视新闻,直接播出了歼-35在航母甲板上准备弹射起飞的画面,机翼下方清清楚楚地挂着导弹——这一幕让不少人愣住了。
不少朋友疑惑:“这不是和普通飞机差不多了吗?挂了那么多导弹,隐身还有啥用?不是说第五代战机都讲究弹舱内置武器吗?”而且,歼-35的外挂方式和国外同类飞机如F-35几乎一模一样,这种“满身挂载”的样子,和大家心目中那个“隐身战斗机高大上”的形象反差很大。
其实,央视的画面反映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真正上了航母、执行任务时,战斗机很多时候不得不外挂武器。因为要想同时兼顾打击能力和作战半径,光靠弹舱的空间,往往不够用。特别是执行对地、对海打击任务时,各类导弹和炸弹的需求量很大,只靠机内装载,根本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这就像老百姓赶集,手里拎点东西还能装进兜里,可真要买得多了,肩上、手上都得拎满。“美观”和“实用”,有时候确实很难两全。
很多人不太明白,既然已经有了弹舱,为什么还非得外挂?其实原因很简单,归根结底是打仗的需要,尤其是咱们自己未来航母的作战任务决定的。
首先,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本身就有差别。陆基隐身战机,比如歼-20,平时主要是负责制空任务、空中巡逻,弹舱里的导弹就够用了。而航母上的飞机,常常要执行多种任务,又要打空战,还要对地面、海面目标进行打击,任务类型非常复杂。
航母上的飞机数量有限,每次起飞都得“多拉快跑”,一趟出门任务就得带上尽量多的家伙。弹舱毕竟空间有限,挂载多了,难免要牺牲隐身性能。像央视节目里展示的,歼-35机翼下方挂着对地导弹和空对空导弹,就是为了兼顾多用途。要是只靠弹舱,打击能力就会被限制。
再说了,现代战争讲究的是“体系对抗”和“多任务并举”,不能光靠一两招。歼-35的外挂导弹,虽然看上去破坏了外形的“美感”,但实际上却大大提升了飞机的载弹量和灵活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真正的飞行员和指挥员,更在乎飞机能不能一次多带几发导弹,能不能快速出击、反复作战。
还有一个实际问题,随着隐身战机数量增多,常规飞机逐步退役,像查证、巡逻、护航这些“粗活”,以后也要隐身机来干。这些任务未必需要一直保持最佳隐身状态,能多带弹、多打几次才是关键。这就像农忙时节,谁家还在意自己拖拉机是不是新漆的,能用、好用才是最重要的。
不少人还是觉得可惜,“这么漂亮的飞机,挂一堆导弹就没样了。”其实,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新车、好东西又漂亮又能干?但飞机毕竟不是拿来当展品的,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性能。
央视节目里强调,歼-35外挂导弹,其实和国际上同类飞机的做法一样。美国的F-35、俄罗斯的苏-57等,遇到需要,也都会外挂武器。这不是“倒退”,而是技术进步和实战需求双重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有人问:“那隐身性能是不是就没用了?”其实不是。歼-35如果执行特殊任务,比如深入敌后侦察、第一波空战,还是会用弹舱里的武器,保持最大隐身优势。等到需要大规模对地、对海打击,或者在海上巡逻时,为了提升威力和效率,就必须外挂更多导弹。这时候,“隐身”就让位于“火力”了。
再退一步说,飞机本身的性能也不只是看外形。歼-35外挂导弹以后,虽然外观上“丑”了一些,但带弹量变大,作战半径也能提升,任务适应能力大大增强。现代空战讲究的是“体系作战”,单枪匹马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只要整体配合好,哪怕飞机挂得满身都是“家伙”,一样能打出漂亮的胜仗。
专家们也说得很实在,歼-35外挂导弹,是技术成熟与实用性的体现,不是“没办法”,而是主动选择。就像咱们农民兄弟下地干活,穿得再漂亮,不如一双耐脏的胶鞋实用。
综合来看,央视公开歼-35外挂导弹的画面,虽然让不少人觉得视觉上“难受”甚至遗憾,但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和实用主义。飞机外形的“美丑”只是表象,真正关键的是战斗力。歼-35能上舰、能多用途、能多带弹,说明我们的技术和思路都跟国际一流水平接轨了。未来,等到中国航母更多、任务更复杂,歼-35这样的“丑小鸭”也会成为真正的“多面手”。外观上的小遗憾,换来的是实打实的实力提升,这桩买卖怎么看都值。
来源:韶华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