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案例普法本应是严肃且准确的法治传播,却在一次看似平常的案件解读中出现偏差,折射出普法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起真实的人身损害赔偿调解案件中,法院通过司法调解成功化解了双方矛盾,被告分期赔付原告七万元,目前仅剩最后一期六千元未到支付期限,履行过程平稳有序,
司法案例普法本应是严肃且准确的法治传播,却在一次看似平常的案件解读中出现偏差,折射出普法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起真实的人身损害赔偿调解案件中,法院通过司法调解成功化解了双方矛盾,被告分期赔付原告七万元,目前仅剩最后一期六千元未到支付期限,履行过程平稳有序,这一司法实践成果值得肯定。然而,普法宣传环节却因表述问题引发公众误解,暴露出普法工作的精细度不足。
从数据角度看,这起案件历经约一年时间完成从事故发生到调解结案的全过程。2023年5月19日事故发生,原告经司法鉴定构成十级伤残后,于同年9月17日提起诉讼,直至2024年6月27日双方签署调解协议,司法程序的推进有章可循。被告在调解后积极履行协议,2024年7月28日支付首笔一万元,后续每月按时支付六千元,展现出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但在普法传播层面,却因几个关键信息的表述失误,让原本正面的司法成果蒙上阴影。
网传信息与真实案情的差异,看似只是细节的出入,实则影响着公众对司法公信力的认知。将被告性别从女性误传为男性,虽未直接影响案件性质,但在信息传播中易引发公众对司法严谨性的质疑。而对原告转身动作的错误描述,以及对被告过错表述的不当,更是违背了普法应基于事实的基本原则。这种表述失误,恰似在法治传播的精准靶心上出现偏差,可能导致公众对法律适用场景产生错误认知。
司法机关承担着“谁执法谁普法”的重要责任,每一个案例的解读都应如同精密仪器般准确。此次事件中,普法表述的不准确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普法效果,反而引发公众困惑,这无疑是对普法初衷的背离。法律条文的解读、案件事实的陈述,都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容不得半点含糊。司法机关在追求普法覆盖面和传播效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不能让传播的“速度”掩盖了内容的“精度”。
这起事件为司法机关敲响了警钟,普法工作并非简单的案例复述,而是需要以专业、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期待司法机关能够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完善案例普法的审核机制,提升普法工作的专业水准,让每一个普法案例都能成为传递法治精神的优质载体,真正营造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而不是在传播过程中因表述问题让法治宣传的公信力受损。
来源:阿龙分享